《邓稼先》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作者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所知甚深的中国、美国两位原子弹设计的***作了比较评述,既高且深,又亲切可读。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扩展资料
《邓稼先》写作特点:把人物形象放到历史民族的大背景中展示。
将人物事迹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作者认为中国从任人宰割的地位到繁荣富强、屹立于民族之林,是无数英雄做出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的成果,而邓稼先就是这无数英雄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他的成就是中国的骄傲,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这样的人物事迹就不仅局限于个人的成功与优秀,而是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和意义的。
在写邓稼先身负重任领导其他科学家工作中,作者将邓稼先忠厚质朴、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与悠久的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表明了邓稼先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优秀代表;
另一方面也说明祖国孕育了邓稼先,需要邓稼先,而邓稼先也甘愿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有力地突出了他深沉的爱国热情。这种写法将人物植根于更广阔的时空中,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因为有着一许许多多为国为民无限付出的人,中国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在国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仅拿国防方面举例,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是一穷二白的局面,但是邓稼先等专家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他自己也因为研发核武器的工作得了癌症。在邓稼先晚年弥留之际,他的好朋友来看望他的时候被他的一句话深深感动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邓稼先又和杨振宁说了什么呢?
故事还得从1950年说起。邓稼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就萌发了回国发展的念头。于是这一对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就此分隔。但是他和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所以邓稼先回国之后杨振宁也一直记挂着他。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他们也始终未能相聚。到了1971年的时候,两人才有机会见面。可是短暂地相见之后又要分开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邓稼先患上癌症的时候,杨振宁来探望他了。1986年的时候,邓杨二人15年之后再次相聚。
这一次,也是杨振宁与邓稼先的最后一次见面,照片中,邓稼先明显已经力不从心了。杨振宁和他合影,虽然邓稼先的面容和善可是那份藏在眼角的疲惫是掩饰不住的。邓稼先说“自己不后悔发展核武器,因为这份工作可以让国家变得更好更强大”。
只言片语之间没有丝毫后悔与遗憾。杨振宁听了之后大受感动,还特意托关系帮他买了国外的特效药。只可惜这一切似乎都太晚了。邓稼先一手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核武器事业欣欣向荣,可是他自己的生命却如同枯槁。
他曾经没日没夜地修改图纸,计算公式。他曾经躺在病床上孜孜不倦地编撰自己的关于核武器的书籍。他也曾经穿着单薄的防护服去捡报废的弹头。所有的实验人员都知道核武器的辐射有多大,可是他们不能退缩。
邓稼先更是身先士卒,用手捧出了费劲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核弹的碎片。但是这也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的伤害。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走之前还于1986年4月上交了一份核武器发展的倡议书。邓稼先是一根蜡烛,永远燃烧,永远为人们带来光明。
本文来自作者[安晏]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4%B8%83%E5%B9%B4%E7%BA%A7%E4%B8%8B%E5%86%8C11%E8%AF%BE%E3%80%8A%E9%82%93%E7%A8%BC%E5%85%88%E3%80%8B%E5%86%99%E4%BD%9C%E8%83%8C%E6%99%A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安晏”!
希望本篇文章《七年级下册11课《邓稼先》写作背景》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邓稼先》写作背景: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