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是:?人如果置身在一件事物当中,是难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文 ?《题西林壁》
?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想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首先看看这句话里面的几个词的意思。 ”不识“的意思是不知道,不懂得。”庐山“是中国的名山,比喻好的事情。”缘“的意思是因为,并不是缘分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有点类似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意思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正如现在的我们,看到一件事情的发生并不能只看表面,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俗话说当局者迷,我们应该跳出迷局,看清现象。比如我小时候总以为妈妈偏爱哥哥,让哥哥保护我,而我觉得我不需要保护,不要哥哥也是可以的,哥哥分享了妈妈给我的爱,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有哥哥,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有我啊,哥哥是大的,我是小的,理应有他没有我才对。现在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给后人的启示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我们不要囿于成见,看待事物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要全面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只有摆脱主观成见,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能对一个事物有较为完整、准确的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启迪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本文来自作者[璩天琪]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4%B8%8D%E8%AF%86%E5%BA%90%E5%B1%B1%E7%9C%9F%E9%9D%A2%E7%9B%AE%E5%8F%AA%E7%BC%98%E8%BA%AB%E5%9C%A8%E6%AD%A4%E5%B1%B1%E4%B8%AD%E8%AF%B4%E6%98%8E%E4%BA%86%E4%BB%80%E4%B9%88%E9%81%93%E7%90%86_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璩天琪”!
希望本篇文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_1》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的道理是:?人如果置身在一件事物当中,是难以看清楚事物的真正面貌的。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 ?《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