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同时,“国学大师”不能光看其学问,还要看其道德即人品、文品,看其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以此衡量,近现代的“国学大师” 当首推梁启超、章太炎、马一浮、陈寅恪、钱穆和钱钟书。
二、“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统治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法家、军事领域的兵家、医学领域的医家、还有道家、释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 “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三、“国学大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如今人们所称道的诸多“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而已。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
到底该怎么界定“国学大师”呢?
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其学问自然理应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而我们的“国学”,则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等在内的,蕴含极为丰富的称谓,所以,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的著作,也理应体现丰富的内容,即使按照西方学科的划分而言,也应是多面手,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既有卓有建树的学术著作,也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等等。
“国学”即便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简称,其蕴含极其丰富,单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说。在对于先秦“百家”的理解上,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至少包括阴阳、道、儒、法、墨、名、杂、小说,诗赋、纵横、兵、农、医、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舆、数术、纺织、建筑、制陶、冶炼和交通等等诸家学说。
而在秦汉以后,经过“国学”所固有的“贯通古今,融汇内外,综合创新”基本规律的作用,又涌现出许多新的学派和学说,那么,作为“国学大师”,理应是对国学所蕴含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比较精通,并富有“很深的造诣”者;即使打个折扣,也理应是对其中多半以上的学说富有“很深的造诣”者。
从前面引述的张岱年先生“有人说我是‘国学大师’,中国古代的科学就研究得更少”之简要回答中,可以窥知他对“国学大师”的见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几个领域,并有突出的建树。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张岱年先生虽然在这里没有具体谈及其具体内涵,但像天文、历算、农学、医学和养生学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这些几乎都被长期排斥在“国学”家们的视野之外。
张岱年先生实际上提示了“国学大师”的最起码的标准,即单从学问方面而言的标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学府所开列的那一串串的“国学大师”名单,看看网上列出的一大堆“国学大师”名单,有几人合乎这个最起码的“国学大师”标准呢?
况且,“国学大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从学问和品德即文品与人品相融合为一的标准看,“国学大师”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很多人醉心国学,因为它是华夏民族最为传统的文化,国学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比如历史哲学、人文地理、艺术音乐、乃至于医学星象建筑等等,今天我们所说的国学,其实就是对中国古代学说的统称。
但是,有些人一提到国学,就用“儒释道”来概括,其实,儒释道当中的“释”,并不是正统的中华文化,因为佛学属于外来文化,之所以佛学也被归入国学之列,是因为佛教在中国有近2千年的历史,对中华文化影响非常之大。
而真正意义上本土文化的代表,应当要属“儒、法、道”三家,也就是儒家、法家和道家,大家可能对儒家和道家更熟悉一点,实际上,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力,丝毫也不亚于儒道,可以说一直到今天,法家都在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儒法道虽然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但依旧有很多人搞不明白儒法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有什么区别,所以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子百家各种不同思想流派。纵观上下五千年,为什么唯有春秋战国发生了思想大爆炸的盛况呢?这是因为当时社会处于罕见的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华夏大地四分五裂战火连绵,我们最熟悉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是那时候的代表。
但真实的情况并非只有五霸七雄,而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混战,在这种长时期的动荡中,无论是百姓还是贵族,其实都希望能早日太平,而和平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出现一个超级强者打败其他对手然后一统天下,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和平。
于是,各家都在拼命研究如何让自己强大,如何打败其他势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些毫无用处被淘汰,而那些有用的则被人记录传播,各家的代表,也主动四处游说宣扬,最终就形成了“诸子百家”。
说到底,所谓的诸子百家,本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在你争我斗中胜出的方法,专业一点的说法就叫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或主张,这是“诸子百家”的由来。
诸子百家涌现的时代背景,主要是“礼崩乐坏”,意思是封建礼教和制度遭到了极大破坏,大家都不再遵守规矩,一切传统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社会秩序出现严重问题,历史的车轮走向了动荡的大变局时代。
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摆在人们面前有三条路,第一条路是继续坚持走传统路线,恢复礼制;第二条路,是彻底抛弃传统,开创一条新路;第三条路,传不传统无所谓,大家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以上这三种选择,造就了儒家、法家,和道家。儒家主张复古,恢复传统;法家主张变革,颠覆传统;道家主张出世,大家都消停下来,一切都会自然变好。
儒家的圣人孔子,抱着他这套复古的理论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思想,试图找一个好点的工作,但他那套三纲五常人伦大道在乱世根本无人理睬,因为天下混战你死我活,哪还有时间讲这些文绉绉的礼仪和道理呢?所以孔子周游一圈之后深受打击,非常失望。
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在法家看来,儒家无异于书呆子,想要治理乱世,还得用“法”来取代“礼”,时代已经改变,社会需要革新,魏国第一个变法,很快成为强国,于是大家纷纷效仿,一时间,商鞅、吴起、申不害等人都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而道家,则对这一切冷眼旁观,他们觉得你们这些争来争去真的好笑至极,世界这么大,争来斗去干什么!道家以一种超然的姿态看待问题,他们觉得世界原本顺其自然就已经很好,你们非得要搞什么传统搞什么变法才变得乱糟糟,所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后来,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验证,到汉武帝时,中国已经完成了大一统,走向和平稳定的发展时期,讲究传统和礼制的儒家重新走上历史的舞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大放异彩。
但是请大家注意,法家并未就此没落,因为从汉武帝开始历朝历代就是采用“外儒内法”的方式对天下进行治理,普通大众受儒家熏陶遵守三纲五常人伦道德,朝廷用法家的手段在背后治理,而道家一切看淡,人畜无害,所以历朝历代的君主也允许其自由发展。以上,就是对儒法道的简单阐述,不一定正确,就当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作者[拓跋秀莲]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4%BB%80%E4%B9%88%E6%98%AF%E2%80%9C%E5%9B%BD%E5%AD%A6%E2%80%9D%E5%92%8C%E2%80%9C%E5%9B%BD%E5%AD%A6%E5%A4%A7%E5%B8%88%E2%80%9D.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拓跋秀莲”!
希望本篇文章《什么是“国学”和“国学大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概述:“国学”是对中国学术的简称,“大师”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者的尊称,“国学大师”则是指其学问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同时,“国学大师”不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