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有五戒或十戒、八戒之说,没有佛门六戒说法。
一、五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二、十戒是: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爱,九不嗔恨,十不愚痴。
三、佛家八戒: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扩展资料
副标题中戒嗔是属于佛门五毒心的内容,佛教中所说的五毒心是指贪、嗔、痴、慢、疑五种心,这五种心会使我们造作恶业,就像毒药会妨碍我们修行,故称为五毒。清除五毒心是修行人的重要工作,若五毒心不除而修禅定,那终究是邪定。
修大神通或各种玄妙的大法,若五毒心尚存,结果可能会变成魔通或各种恶法,因此,要修佛道必先除五毒。 五盖: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
盖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
百度百科-五毒心
百度百科-佛家八戒
百度百科-佛教戒律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通戒与别戒;声闻戒和菩萨戒;止持戒和作持戒;性戒和遮戒。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菩提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
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
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扩展资料:
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五戒中的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进而不去侵犯别人。
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
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参考资料:
本文来自作者[寻云]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4%BD%9B%E5%AE%B6%E5%85%AD%E6%88%92%E6%9C%89%E4%BB%80%E4%B9%88%EF%BC%9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寻云”!
希望本篇文章《佛家六戒有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佛门有五戒或十戒、八戒之说,没有佛门六戒说法。一、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二、十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