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歌谣神话
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2、诗经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3、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4、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5、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扩展资料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
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先秦时期:
政治从夏朝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决定了中央政权的平稳交接,而分封制则是这一时期地方政治的制度,地方分权比较大。
经济
(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是由于青铜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农具的使用依然很普遍;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之中。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被称为“官营手工业”。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商朝时,人们已经能够烧制出原始瓷器,也有了织机,能够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铁器出现;春秋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
(3)商业:商朝时商业就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贝成为了一种实物货币;西周时,在较大的城邑都出现了市集;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金属铸币的技术,此时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业发展繁荣。
文化
(1)文学:春秋末年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战国时,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了楚辞这种新的诗歌体裁;这一时期还有诸子百家的散文值得称道。
(2)科学:西周时发明了“圭表测影”的天文观测方法;春秋时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此时的名医“医和”奠定了中医病源学的基础;战国时制成了司南,《黄帝内经》在此时问世。
(3)绘画:远古主要以彩陶画为主,春秋战国则以帛画为主。
(4)书法:商朝时,汉字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甲骨文为其代表;商朝晚期出现了金文,到西周时发展到顶峰;战国时期出现“大篆”。
二·秦汉时期:
政治秦朝时创建了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西汉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了“内朝制”,以皇帝的亲信为侍中、尚书令,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并存;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之后正式实行“州-郡-县”的地方行政体系。选举制度上,西汉实行的是“察举制”。
经济
(1)农业:“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继续发展,西汉时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2)手工业:在冶铸业方面,两汉时发明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在制瓷业方面,东汉时已经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方面,西汉的丝织业发达,此外还有麻织技术。
3)商业:秦汉时期的商业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为贵族、官僚享用,由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文化
(1)文学:汉朝时,楚辞盛行,文学家以除此为基础创造了汉赋这一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科学:西汉前期,纸出现;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于书写的纸;东汉时,数学上出现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医学上,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3)绘画:秦汉时期的绘画门类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
(4)书法:秦朝时通行文字为“小篆”;后来“隶书”出现,至西汉初年时成为通用字体。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此时期内,三省六部制开始逐步形成,首先掌握实权的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称为“九品中正制”,“九品”指的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选举官,负责评定人才的等级。
经济
(1)农业:这一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2)手工业:冶铸业方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灌钢法;制瓷业方面,北朝已经能够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两晋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逐渐南移,南方的一些城市逐渐成为当时最为繁华的大都会。
文化
(1)文学: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此时期内,志怪小说十分流行,干宝的《搜神记》是其代表。
(2)科学:祖冲之进一步精确了圆周率的数值、制定了《大明历》;贾思勰著成了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齐民要术》。
(3)绘画:魏晋时期的士大夫画家们总结出了很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比如: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绘画方法等。
(4)书法:魏晋时期,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发展成熟。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自魏晋开始。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发展的“自觉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
文化方面: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古文、诗、词。
艺术方面:民族音乐、民族戏剧。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2、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3、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5、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6、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7、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戏剧,主要有藏剧、白剧、壮剧、侗剧、傣剧、苗剧、彝剧、布依戏、毛南戏等。
8、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9、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 雅 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10、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传统文化
本文来自作者[书生映梅]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85%88%E7%A7%A6%E6%96%87%E5%8C%96%E7%9A%84%E7%9F%A5%E8%AF%86%E6%9C%89%E9%82%A3%E4%BA%9B%EF%BC%9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书生映梅”!
希望本篇文章《先秦文化的知识有那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歌谣神话远古时期民族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神话是远古时代的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中国神话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