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1节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
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第2节弹力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
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
量程。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m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牛/千克(N/kg)(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3、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应用:重垂线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总结
一、长度
任何测量都需要单位,长度的单位有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其中米是基本单位,注意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拿到一把刻度尺首先要观察零刻度线、分度值及测量范围。
二、时间
时间主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测试时间的工具有手表、机械停表等。
三、使用刻度尺的 方法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初二 物理 学习方法
1.重视常规学习
(1)研读课本。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课堂上与老师一起揭开谜底;复习时,课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复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且每一次你都会有新发现。
(2)认真听讲。
天才不是天生的。无论是新课、实验课,还是习题课、复习课,每一个“考试状元”都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聚精会神听讲,紧跟老师思路,积极思考,不时勾画出重点,标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记录又产生的新疑问,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断鞭策自己,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到达“会学”和“学会”的境界。
(3)自我督查。
习题是巩固、复习是系统、考试是检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独立完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精炼结论,全面思考,规范答题;及时订正,不懂就问,学会归纳,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多题归一。
学好物理,关键问题是要尽快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否则,就会“坐飞机”,云里雾里,穷于应付,失去学习主动性。
2.重视物理过程
(1)会看。
例如,老师在空矿泉水瓶子的侧面不同高度处扎了几个小洞,将水倒入瓶中。你睁大了眼睛,像看**一样,就怕漏掉哪个环节。做好实验,
老师问观察到什么现象?集体回答“水喷出来了”。其实,还有一个答案,“越是下面的小洞水喷得越远”。两个现象,两个结论,而后一个更是研究重点。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初中物理的实验更多,但实验不是看热闹的。
物理复习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看.二回.三精做.四展开的 复习方法 值得同学们借鉴。
“一看”就是指一定要有计划.系统地认真看课本和课堂 笔记本 ,经过通看.整理.记忆达到把初中各章节的内容及常规解题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并印在脑中。这样就可以做到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拿出相关的知识.公式和解题方法。
“二回”就是指对以往做过的好题目,要再回过头来做一做,经过再思考.再规范做.再总结,达到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做到基本题不失分,拿到新面孔题目至少会一步一步分析下去。
“三精做”就是指对于习题可以因人而宜地选做.精做。基础差一些的同学可以着重做一些基本题和中等难题,一些较难的题目可适当放一放,等老师讲解后再认真补做;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多学习一些难题的解题思路。至于那些花了较多时间仍解不出难题,建议同学们不要耗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让老师分析吧。
“四展开”就是指对于所学物理中较难的概念或较难的某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可以将身边若干份试卷中或平时做过的习题中反映同一较难概念或同一类型的较难题目放在一起对比着研究研究。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初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
★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 初二物理力的知识点总结
★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3)
★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
★ 中考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必背总结
1、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⑴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⑵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⑶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⑷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⑸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⑹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⑺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⑻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⑼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2、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⑴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⑵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⑶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⑷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⑸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⑹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⑺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⑻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⑼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⑽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②像与物体大小相等;③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⑾平面镜应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⑿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3、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⑴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⑵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⑶常见的温度计有①实验室用温度计;②体温计;③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⑷温度计使用:①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②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③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④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⑸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⑹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⑺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⑻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⑼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⑽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⑾(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⑿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⒀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⒁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⒂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⒃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⒄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⒅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⒆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4、第四章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⑴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⑵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⑶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4、透镜成像:
①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②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③物体在焦距之内。
⑸光路图。
⑹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①要借助工具作图;②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③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④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⑤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⑥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⑦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⑧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⑺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⑻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⑼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⑽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本文来自作者[孝伊糖]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88%9D%E4%BA%8C%E7%89%A9%E7%90%86%E7%9F%A5%E8%AF%86%E7%82%B9%E6%A2%B3%E7%90%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孝伊糖”!
希望本篇文章《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