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是专门研究健康动物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整个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本书着重于畜禽生理学部分,以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动植物检疫、生命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可为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诊断学、动物营养学和家畜繁殖学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为从事动物生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Ⅰ本书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神经生理、肌肉、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泌尿、内分泌、生殖、泌乳和禽类的生理特点共14章。在选材上,本教材充分考虑了动物生理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渐进性及与其他课程的延续性,在内容上涵盖了动物生理学的主要基本知识点,从整体、器官系统、细胞及分子水平系统地介绍了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力求有所创新,追踪动物生理学的最新前沿科研成果和动态,突出该学科的时代特征,使本书具有更加广泛的实用性。本书特别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服务临床的原则,在每章中尽力突出动物生理学与后续学科和专业的相关性,加大病例和生产案例的引用,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基本规律和理论;认识动物生理学理论在动物医学、动物生产、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了解动物生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本书在每章的前面列有本章概述,并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对文中不易展开的新概念、新发现和新进展、生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以及某些疾病案例等知识点进行了拓展,加大了动物生理学专用名词的英汉对照的数量,以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后,在每章后面都列有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的自查自测。本教材文字简洁,图文并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强调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可读性,以方便师生的教与学。另外,本书在章节编排上进行了调整。目前国内使用的同类其他版本的教材,都将神经生理一章放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和吸收等章节之后。这样,在涉及相关神经调节的知识点时,由于没有神经生理的基础知识,在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上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为克服上述矛盾,本书将神经生理调整到第三章,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书的15位编委来自全国11所高校的一线主讲教师,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全部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有10人。他们具有多年从事动物生理学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经验,教学成果显著。所有编委都是所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其中有6人12人次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人主持并参与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为我们高质量地完成本书的编写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还要特别感谢南开大学赵强博士对本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审校,并对编写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建设性意见。诚然,追求完美是我们的目标,但书中的纰漏和瑕疵在所难免,希望同行和使用者不吝赐教。本教材还可供普通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高等职业院校等有关生命科学的本、专科专业使用,同时还适用于成人教育,并可作为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动物生 理 学Ⅱ金天明2012年4月2日于天津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生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三、不同水平的动物生理学研究第三节生命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二、兴奋性三、生殖四、适应性第四节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一、内环境二、稳态三、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第五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自身调节第六节动物生理功能调节的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二、自动控制系统三、前馈控制系统第七节动物生理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一、动物生理学的学习目的二、动物生理学的学习方法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一、细胞膜的组成与液态镶嵌模型二、细胞膜的结构第二节离子和低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二、主动转运三、入胞和出胞第三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二、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第四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三、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四、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第三章神经生理第一节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基本功能二、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基本功能第二节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一、突触与突触传递二、神经递质三、受体第三节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弧与反射的基本过程二、中枢神经元的****三、中枢兴奋的传布特征四、中枢抑制的类型和产生机制五、神经中枢内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第四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受器二、感觉传导通路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四、痛觉五、视觉六、听觉七、嗅觉和味觉八、皮肤的感觉第五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三、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第六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二、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调节第七节脑的高级神经活动一、脑电图二、条件反射三、动物的神经型第四章肌肉第一节肌肉的结构一、骨骼肌的结构与功能二、骨骼肌的类型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机制一、肌丝滑行的分子结构基础二、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第三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第四节骨骼肌的收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骨骼肌的收缩效应二、收缩总和三、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影响因素四、肌肉收缩的能量变化和肌疲劳第五节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一、平滑肌细胞的不均一性二、平滑肌的收缩及调节Ⅳ目录第五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三、血液的生理作用第二节血细胞一、红细胞生理二、白细胞生理三、血小板生理第三节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二、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三、抗凝和促凝措施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输血原则三、动物的血型及其应用第六章血液循环第一节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二、心肌的生理特性三、心电图第二节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率与心动周期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及其机制三、心音和心音图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五、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六、影响心排血量的因素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流五、微循环六、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四、动脉血压的长期性调节第五节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第七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器官及功能二、肺通气的原理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二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二、肺换气三、组织换气第三节气体运输一、氧的运输二、二氧化碳的运输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三、高原对呼吸的影响Ⅴ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一、消化方式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三、消化道的主要功能第二节摄食的调节一、摄食的方式二、摄食中枢三、调节摄食的因素第三节口腔消化一、咀嚼二、唾液的分泌三、吞咽四、嗉囊内的消化第四节单胃消化一、胃液的分泌二、胃的运动三、胃的排空及调节四、呕吐第五节复胃消化一、瘤胃与网胃内的消化二、气体的产生与嗳气三、前胃运动及其调节四、反刍五、食管沟的作用六、瓣胃消化七、皱胃消化第六节小肠消化一、胰液的分泌二、胆汁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四、小肠的运动五、回盲瓣(或回盲括约肌)的功能第七节大肠消化一、大肠液的分泌二、大肠内的微生物消化三、大肠的运动与排粪第八节吸收一、吸收的部位和途径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三、大肠的吸收功能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第一节能量代谢一、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利用二、能量代谢的测定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四、基础代谢和静止能量代谢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一、动物的体温二、动物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第十章泌尿第一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供应一、肾脏的结构特点二、肾脏的血液供应第二节尿的生成一、尿的性质与成分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作用第三节尿的浓缩和稀释一、尿液的稀释二、尿液的浓缩三、尿液的浓缩机制第四节尿生成的调节一、肾内自身调节二、神经和体液调节第五节排尿一、输尿管的蠕动将肾盂内的尿液送入膀胱二、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三、排尿反射Ⅵ第十一章内分泌第一节概述一、激素的种类二、激素的代谢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四、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下丘脑的内分泌一、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结构二、下丘脑主要调节肽的种类、结构及功能三、下丘脑的主要生理功能四、下丘脑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第三节垂体的内分泌一、腺垂体二、神经垂体第四节甲状腺的内分泌一、甲状腺激素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第五节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一、甲状旁腺激素二、降钙素三、1,25?二羟维生素D3第六节胰腺的内分泌一、胰岛素二、胰高血糖素三、生长抑素、胰多肽及其他激素第七节肾上腺的内分泌一、肾上腺皮质的内分泌二、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第八节其他内分泌腺体或细胞一、松果体二、胸腺三、前列腺四、胎盘五、胃肠道黏膜中的内分泌细胞六、脂肪细胞第十二章生殖第一节动物生殖功能的个体发育一、生殖系统的胚胎发育二、性活动的分期三、性季节(配种季节)第二节雄性生殖功能与调节一、睾丸的功能二、睾丸功能的调节三、附性器官的功能四、性兴奋和性反射五、精液第三节雌性生殖功能与调节一、卵巢的功能二、母畜的性周期三、性周期的分期四、性周期的调节五、附性器官及其生理作用第四节妊娠一、受精二、着床三、妊娠的维持四、妊娠期母畜的生理变化五、妊娠期间的发情六、假妊娠第五节分娩第十三章泌乳第一节乳腺一、乳腺的比较解剖学结构二、乳房结构第二节乳腺的发育一、乳腺发育的测定方法二、乳腺的发育阶段三、乳腺发育与内分泌的关系四、乳腺的发育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第三节乳分泌的发动、维持和乳腺回缩一、泌乳的起动二、泌乳的维持三、乳腺回缩第四节乳汁的合成一、细胞器官与乳汁合成二、乳汁的合成第十四章禽类的生理特点第一节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二、血细胞三、血液凝固第二节血液循环一、心脏生理二、血管生理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呼吸生理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基础二、呼吸运动三、气体交换与运输四、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消化一、口腔及嗉囊内的消化二、胃内的消化三、小肠内的消化四、大肠内的消化五、吸收第五节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一、能量代谢及其影响因素二、体温及其调节第六节排泄一、尿的理化特性、组成和尿量二、尿的生成三、鼻腺的排盐功能第七节神经系统一、中枢神经二、外周神经第八节内分泌一、垂体二、甲状腺三、甲状旁腺四、鳃后腺五、肾上腺六、胰腺七、性腺八、松果腺第九节生殖一、雌禽的生殖二、雄禽的生殖Ⅶ参考文献
书名:实验动物学(附光盘高等院校生物教材)
ISBN:781066983
作者:何诚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定价:30
页数:337
出版日期:2006-3-1
版次:1
开本:23cm
包装:平装
简介:本书内容涉及实验动物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实验动物遗传学命名和遗传学检测方法、标准;实验动物品种、饲养、设施和管理;实验动物模型、疾病、微生物检测标准;动物实验技术和动物实验基本要求;实验动物相关网上学习资料。语言力求表达通俗易懂、内容详尽丰富,拓展思维空间,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实验动物科学的窗口,开阔读者的视野和满足对知识的渴望,提高科学工作者使用合格动物的意识,倡导善待动物和提高实验动物福利,获得科学的实验结论。希望本书作为实验动物科学教科书贡献给爱好实验动物的科学工作者、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可以作为培训教材奉献给从事动物实验的研究人员、实验动物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和兽医人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验动物科学的概念
一、实验动物的定义
二、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实验动物与生命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实验动物对过去生命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动物对现代生物医学的推动作用
三、实验动物对未来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四、生命科学对实验动物发展的支持
第三节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
一、国外实验动物发展概况
二、我国实验动物发展概况
第四节 动物替代试验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人性化的概念
二、3R的基本内涵
三、3R研究的意义
四、国外动物替代研究进展
五、我国实验动物3R研究进展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及法规简介
第一节 国外实验动物管理与法规
一、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
二、欧共体实验动物法规
三、北美洲实验动物法规
四、澳洲实验动物法规
五、亚洲国家实验动物法规
六、国外有关法规分析
第二节 国内实验动物管理与法规
一、国家管理法规
二、地方管理法规
三、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体系的特点
第三节 中国实验动物培训和教育
一、法律基础
二、培训和教育内容
三、培训和教育的实施
第三章 实验动物遗传学及质量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遗传学发展历史
一、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时代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发展
第二节 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
一、实验动物品种、品系概念
二、遗传学分类
第三节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
二、近交系的命名
三、近交系动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四、特殊类型的近交系及应用
五、近交系动物的繁殖方法
第四节 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和应用
一、基本概念
二、封闭群动物的分类
三、封闭群动物命名
四、封闭群动物特点及其应用
五、封闭群动物繁殖方法
第五节 杂交群动物的特点与应用
一、基本概念
二、命名
三、杂交群的特点
四、杂交群动物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五、杂交群动物繁殖方法
第六节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一、遗传监测目的
二、遗传监测的主要方法
三、遗传质量标准
第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
第一节 小鼠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生物学特性
二、小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三、小鼠主要品种和品系
四、小鼠饲养管理
第二节 大鼠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大鼠生物学特性
二、大鼠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大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四、大鼠繁殖和饲养管理
五、大鼠饲养管理
第三节 豚鼠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豚鼠生物学特性
二、豚鼠常用品种和品系
三、豚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四、豚鼠饲养管理
第四节 地鼠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地鼠生物学特性
二、地鼠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地鼠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地鼠饲养管理
第五节 兔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兔生物学特性
二、兔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兔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兔饲养管理
第六节 犬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犬生物学特性
二、犬的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犬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犬饲养管理
第七节 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猫生物学特性
二、猫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猫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猫饲养管理
第八节 非人灵长类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非人灵长类生物学特性
二、非人灵长类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猕猴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四、猕猴饲养管理
第九节 鸡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鸡生物学特性
二、鸡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鸡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鸡饲养管理
第十节 小型猪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小型猪生物学特性
二、小型猪主要品系、种群
三、小型猪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小型猪饲养管理
第十一节 实验用鱼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一、实验用鱼生物学特性
二、实验用鱼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实验用鱼在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
四、实验用鱼饲养管理
第五章 实验动物设施与设备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设施分类
一、实验动物设施的概念
二、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第二节 实验动物设施的建筑要求
一、选址
二、设施面积的分配和布局原则
三、实验动物设施的布局
四、实验动物设施的建筑要求
第三节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环境国家标准
一、国家标准的制定
二、2001年版国家标准
第四节 动物设施中的主要设备
一、空气净化系统设备
二、电源、照明、通讯设备
三、安全和报警系统
四、消毒与灭菌设备
五、微生物控制设备与饲养设备
第五节 生物危害特殊实验动物设施
一、感染实验微生物危害的分级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和使用要求
三、特殊动物实验设施的建筑要求
第六节 放(辐)射污染动物实验设施
一、放(辐)射性污染动物实验设施的设计
二、放(辐)射污染防护实验设施的安全监测
第六章 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饲料的分类及其营养特性
一、饲料的分类
二、常用饲料的营养特性
第二节 实验动物营养需要
一、小鼠的营养需要
二、大鼠的营养需要
三、地鼠的营养需要
四、豚鼠的营养需要
五、兔的营养需要
六、犬的营养需要
七、猫的营养需要
八、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实验动物配合饲料的设计
一、配合饲料的种类
二、饲料配方的设计
第四节 饲料的加工、消毒和贮存
一、饲料的采购
二、饲料的保管
三、饲料的加工调制
四、饲料的消毒
第五节 实验动物饲料的营养监测
一、营养监测的目的
二、饲料营养监测方法
三、饲料的质量控制
第七章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第一节 动物模型概述
一、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意义
二、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原则
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
四、影响动物模型质量的因素
第二节 常用动物模型的复制
一、肿瘤动物模型
二、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三、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五、内分泌及营养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
六、传染性疾病动物模型
七、生殖医学动物模型
第三节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
一、免疫缺陷动物的分类
二、免疫缺陷动物的特征及其应用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
一、转基因动物的命名
二、转基因动物疾病模型
第八章 实验动物常见疾病和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等级和传染病分类
一、实验动物等级划分
二、实验动物的传染病分类
第二节 实验动物疾病的危害性
一、传染病暴发流行直接造成巨大损失
二、污染生物制剂
三、干扰动物实验结果
四、威胁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健康观察
一、健康观察的内容与方法
二、实验动物健康观察注意事项
第四节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疫措施
一、实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二、实验动物的卫生防疫制度
第五节 实验动物病毒性疾病
一、鼠痘
二、流行性出血热
三、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四、仙台病毒感染
五、鼠肝炎
六、兔出血症
七、狂犬病
八、犬瘟热
九、犬细小病毒感染
十、犬病毒性肝炎
十一、猴B病毒感染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细菌性疾病
一、沙门氏杆菌病
二、泰泽氏病
三、支原体感染
第七节 实验动物的寄生虫病
一、弓形体病
二、球虫病
三、螨病
第八节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监测要求及标准
二、实验动物寄生虫学监测要求及标准
三、SPF鸡病原微生物监测要求及标准
第九章 影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因素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一、温度
二、湿度
三、气流、气流速度及换气次数
四、噪声
五、照明
六、空气洁净度
七、有害气体
八、动物设施建筑
九、动物设施设备
十、笼具和铺垫物
十一、饲养密度
十二、社会因素和势力范围
第二节 实验动物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一、种属
二、品系
三、性别
四、年龄和体重
五、生理状态
六、健康状况
第三节 营养因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一、进行非营养研究时的影响
二、进行营养研究时的影响
第四节 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一、病毒感染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二、细菌感染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三、寄生虫感染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第五节 技术因素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一、实验动物选择
二、实验季节
三、昼夜过程
四、麻醉
五、手术技巧
六、实验药物
七、对照问题
第十章 动物实验基本技术
第一节 动物实验前的准备
一、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
二、实验动物的分组
三、实验动物被毛的去除
四、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
一、麻醉前的准备
二、常用麻醉药
三、常用的麻醉方法
四、麻醉监测和麻醉意外的抢救
五、麻醉对动物实验的影响
第三节 实验动物给药途径与方法
一、经口给药
二、注射法给药
三、实验动物给药量及计算方法
四、实验动物一次给药的耐受量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和体液的采集
一、采血方法
二、体液的采集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一、化学药物致死法
二、断髓法
三、空气栓塞法
四、急性失血法
五、断头法
第六节 尸体检查及脏器标本采集及检查方法
一、尸体的外部检查方法
二、尸体内脏器官采集方法
三、尸体内脏脏器检查方法
四、尸体剖检记录与剖检报告的书写
第七节 动物实验手术基本操作技术
一、动物实验手术前的准备
二、外科手术的无菌操作技术
三、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
四、动物实验术后动物的护理与观察
第八节 动物实验后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一、废弃物处理的管理工作
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三、污物的无害化处理
四、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
第十一章 动物实验的管理
第一节 动物实验的质量管理
一、动物实验质量管理的标准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职责
三、质量管理的组织实施
四、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具体要求
五、动物实验室文件、资料的管理
第二节 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一、实验动物选择的重要性
二、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第三节 动物实验设计和实施
一、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
二、动物实验设计
附录一 中英文专业对照
附录二 国内外实验动物网站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作者[努力啊大涵雁]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8A%A8%E7%89%A9%E7%94%9F%E7%90%86%E5%AD%A6%E7%9A%84%E4%B9%A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努力啊大涵雁”!
希望本篇文章《动物生理学的书》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动物生理学是专门研究健康动物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整个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本书着重于畜禽生理学部分,以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