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蜡粉和密毛,植物矮小并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这种形态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减轻严寒的影响。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这就是Bergman规律。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常被称为Allen规律。例如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恒温动物的另一形态适应是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毛和羽毛的数量和质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从而提高身体的隔热性能。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常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例如鹿蹄草(Pirola)就是通过在叶细胞中大量贮存五碳糖、粘液等物质来降低冰点的,这可使其结冰温度下降到-31℃。此外,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并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虎耳草(saxi fraga)和十大功劳(Mohonia)等植物的叶片在冬季时由于叶绿素破坏和其他色素增加而变为红色,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动物则靠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强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但寒带动物由于有隔热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图2-20中的红狐和雷鸟)甚至不增加(北极狐)代谢产热的情况下就能保持恒定的体温。从图2-20中可以看出,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低和在下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斜率小。例如北极狐和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红狐,其热中性区都很宽,下临界点温度可低到-10℃ 以下,即使在下临界点温度以下代谢率的增加也很缓慢(红狐)甚至不增加(北极狐)。在低温环境中减少身体散热的另一种适应是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则很少流到这些部位。例如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灰狼,其脚爪可保持在接近冰点的温度。一只站立在冰面上的鸥,其脚掌部的温度为0~5℃,温度自下而上逐渐升高,到达生有羽毛的胫部为32℃,而鸥的体温为38~41℃。
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移两个方面,前者有利于增加抗寒能力,后者可躲过低温环境,这在前一节中已举过许多实例。
(二)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就植物来说,有些植物生有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呈白色、银白色,叶片革质发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阳光,使植物体免受热伤害;有些植物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在高温条件下叶片折叠,减少光的吸收面积;还有些植物的树干和根茎生有很厚的木栓层,具有绝热和保护作用。植物对高温的生理适应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使植物体因过热受害。还有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红外线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红外线比冬季多,这也是避免使植物体受到高温伤害的一种适应。
动物对高温环境的一个重要适应就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较大的变幅,这样在高温炎热的时刻身体就能暂时吸收和贮存大量的热并使体温升高,尔后在环境条件改善时或躲到阴凉处时再把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体温也会随之下降。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对高温环境常常采取行为上的适应对策,即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内夜晚出来活动。有些黄鼠(Citellus)不仅在冬季进行冬眠,还要在炎热干旱的夏季进行夏眠。昼伏夜出是躲避高温的有效行为适应,因为夜晚湿度大温度低,可大大减少蒸发散热失水,特别是在地下巢穴中。这就是所谓夜出加穴居的适应对策。在前一节介绍内稳态行为机制时,已举过很多实例,在此不再重复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下:
1、进化:生物种群随着时间逐渐发展和改变,以适应其环境。这通常涉及基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使得适应性更高的特征在种群中变得更为常见。生理适应,生物可以通过调整其生理过程来适应环境。例如,一些动物可以在寒冷的环境中产生更多的体毛,以保持体温。
2、行为适应:生物可以通过改变其行为来适应环境。例如,鸟类可以迁徙到更适宜的季节性栖息地,以避开恶劣的气候条件。学习,一些生物可以通过学习来适应环境。例如,动物可以学会寻找食物或避开危险,以提高其生存机会。
3、共生关系:生物可以与其他物种建立共生关系,以共同从环境中获益。例如,一些植物与根际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以帮助吸收养分。快速进化,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压力时,一些生物可以通过快速的进化来适应新的条件,这通常涉及到基因的快速变异。
环境的分类
1、生物圈分区:据生物圈中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特点,可以将环境分为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的生物圈,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未受人类显著改变的地区,而人工环境是由人类活动显著改变的地区,如城市、农田和工业区域。
2、气候区域:根据气候条件的差异,可以将环境分为不同的气候区域,如热带、温带和极地区域。地质环境,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可以将环境分为不同的地质环境,如山区、平原、河谷等。
3、水资源环境:环境可以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进行分类,包括河流、湖泊、沿海区域和深海等。社会文化环境,这个分类方式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将环境分为城市、农村、工业区和文化景区等。
本文来自作者[水海]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8A%A8%E7%89%A9%E7%9A%84%E8%A1%8C%E4%B8%BA%E4%BD%BF%E5%85%B6%E8%83%BD%E9%80%82%E5%BA%94%E7%8E%AF%E5%A2%83%E7%9A%84%E5%8F%98%E5%8C%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水海”!
希望本篇文章《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一)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 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在形态方面,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