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使用的语言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为现代汉语,其语法、词汇和发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古代,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有“你饭吃了吗”、“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等。这些问候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沿用,但在古代汉语中,其语法和发音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你饭吃了吗”这句话在现代汉语中是主谓宾结构,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是一个主谓结构,没有宾语。古代汉语中的问候语可能更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你怎么样”、“你还好吗”等。
总之,要想了解古人说话的具体语言,需要研究古代的语言文献和历史资料。
古代没有普通话,都讲方言,大臣上朝时是怎么交流的?
一、古人在先秦时期说的都是文言文,但后来文言文与口语逐渐分化,古人说的话也就变成了口语,与文言文逐渐脱节。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说话。
二、古代的官话与方言:
1、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也是不同时期“普通话”的定义。官话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2、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3、每个朝代都有官话来作为”鹊桥“沟通各个方言区的人,一般都以王都所在地的语音为准。
三、上朝时,古代官员一般说的是官话,也就是王都地区的语言。
扩展资料:
1、口语与文言文的分化史: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书面语和口语都是用的文言文。但是由于书面语本身的保守性,加之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儒家著作经典地位的确立,以及汉字对于汉语的巨大影响,文言文和口语很快就进入了漫长的双轨发展时期。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2、保护地方方言的意义: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声调有极其复杂的变化。 语言文化遗产有特别重要的保护价值。
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百度百科-官话(官方语言或汉语)
百度百科-文言文
古代人的说话的方式
如今我们看到的电视剧里都是讲的普通话,其实,小编以前认为古人之间交流都是用文言文说话的,后来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也造就了不同地域的人,讲的语言也不尽相同。
那么当时社会,科举考试面向整个国家,来自山南海北的官员都操着一口家乡话,他们之间是怎么交流的呢?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古代这样一个各方相对独立而居的时代,方言非常重要。不仅如此,那个时候还会保留着一些古语的发音,也就是各地因自己地方衍变而产生的发音,外地人想要理解的话,并不容易。但古代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笨,人家也有大家向往的?一线城市?,比如首都,以及相对发达的地区。
如此一来,人员集聚越广泛的地区,语言方面的变化就越显著,沟通起来也就相对容易多了。特别是首都这样一个地方,三教九流,天南地北,大家想要相互交流,官话(普通话)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想要入朝为官,大家讲官话是必然的,尤其在皇上面前。乍一看?官话?,可能会有人以为这就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就像现在的打官腔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在旧时是一门语言的形式,它就是用来让皇帝听懂所有人意思的一种语言。
这是不是让人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普通话?没错,其实官话在那个时代比现在的英语还重要,只不过除了中原地区,或者说当官的要去掌握之外,其他百姓并没有太多需求,除非要各地去经商。
而关于官话的标准制定,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因为那个时候有考举制度,那些学子们要想入朝为官,要想读好各种书籍,这门官话又是必须要学的。为什么当时的秀才们说话总被人觉得咬文嚼字?这其实就是官话的相对形式。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官话是限定于阶级或者身份相对较高的人使用的,因为低阶层的百姓对其需求性不大。有专家们对当时的官话规则进行过研究,认为若以魏晋时期的洛下音为主的话,这种难度相对较大。相反以后来的金陵音,参考一部分的洛阳方言,那就合理多了。所以,推断这大概就是隋唐时的官话原则了。
不过,到了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中出了《切韵》一书,这也就是说,当时考生写文章,作诗都必须要以《切韵》为标准。如此一来,为官者若都能在办公过程中使用《切韵》语音,那自然语言沟通就容易多了。所以,所谓的官话其实规则非常简单。只不过人家只要求当官的使用,对百姓没说法,自然我们就没必要了解太详细了。
在小编看来,方言是一门艺术,虽然国家现在大力推广普通话,可方言仍然是我心中最亲切的声音,那是家的声音。事物因为多元化,所以才美好,才有趣,整齐划一虽然让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儿。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1、先秦时期文言文和口语一致
大约在先秦时期,文言文还是和当时的口语一致的,与现在倾向使用双音节词不同,当时的汉语里单音节词占据上风。《论语》《孟子》这类,可以说就是当时口语的实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当时说话,就是这么个腔调。
2、两汉时期出现脱节
大约在两汉时期,口语和文言文就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第一部方言著作、西汉扬雄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除了以通语解释方言以外,还注重以今语解释古语。《方言》卷一就记录:
(大意为:假、炽、怀、摧、詹、戾、艐这些词,都是“至”的意思……是从古语分化出来的不同说法,现在有些地方已经通用了。)
虽然文言文和口语都在发展,但前者远远跟不上后者的速度,距离越拉越大。可惜由于反映当时口语文献远没有文言文献那么丰富,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3、唐代出现白话文
这种情况在唐朝出现变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佛教的大发展。由于潜在教徒大多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出于方便传播佛教、吸引教徒的目的,大量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多使用当时的口语,成为早期白话的重要来源。
4、宋代文言彻底脱节
到了宋朝,文言文和口语已经完全脱节。当时的读书人,未必能用文言文表达一般口语要说的意思。
宋朝的文人和学者们有时也使用白话文。譬如苏轼最爱用“呵呵”,在给挚友兼亲家文与可写信时、在给同事和文友鲜于子骏写信时、在给“河东狮吼”男主角陈季常写信时,都在末尾加上一句:“呵呵。”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点评史书时也是一口白话:“南北史除了通鉴所取者,其余只是一部好笑底小说。”宋人的日常对话,就是这么通俗。
5、元朝口语普及
到了元代,由于汉语并非统治者的母语,很多时候连皇帝的诏书也直录当时的口语。《长春真人西游记》记录了一篇成吉思汗写给丘处机的诏书,全文如下:
宣差都元帅贾昌传奉成吉思皇帝圣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别来至夏日,路上炎热艰难来,沿路好底铺马得骑来么?路里饮食广多不少来么?你到宣德州等处,官员好觑你来么?下头百姓得来么?你起身心里好么?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6、明清时期
明清,白话小说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等,不胜枚举。皇帝批复奏章用大白话也不是稀奇事。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沿海有倭寇来犯,怒而下诏:
“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相比之下,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一份表白,是不是显得柔肠百折了许多。
7、五四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书面语和口语发展的双轨发展,文言文和白话文对立的局面,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终结。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等,吹响“白话文运动”的号角,终于让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
本文来自作者[初竹]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8F%A4%E4%BA%BA%E8%AF%B4%E8%AF%9D%E4%BD%BF%E7%94%A8%E4%BB%80%E4%B9%88%E8%AF%AD%E8%A8%80%E5%95%8A%EF%BC%9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初竹”!
希望本篇文章《古人说话使用什么语言啊?》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古人使用的语言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古代汉语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为现代汉语,其语法、词汇和发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代,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有“你饭吃了吗”、“你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