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玉器里有哪些是仿古的玉器?

仿古玉大量出现于清代,这一观点已为许多学者承认,但是来代仿古玉的全貌目前尚不明了。有关卡代仿古玉的文献及实物材料非常零散,另外,考古发现的来代玉器就很少,其中仿古玉器就更少。因此,确定清代仿古玉器的典型器物,研究其风格,还要借助于对来代玉器进行总体的排比和类比。清代尚占之风盛行,大量仿古器物出现,其根源在于皇室的提倡。初,议礼局之制也,沼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属......(《清史礼一》),设置议礼局,更制古器是末代礼制的需要,它大大地推动了仿古器物的生产。仿古器物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古玩市场的存在。清代商品经济发达,玉器是当时的重要商品,市场上出现了专门贩卖玉器的商店,这些商店贩卖的玉器,除了应时作品之外,还包括仿古玉器。

初拓皇甫君碑

宣德炉质量判断

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 宣德炉

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

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

最后看款的质量

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专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编辑本段宣德炉真伪判断

由于宣德炉价值不菲,市场上伪品很多,怎样来分辨这些伪品便是让收藏者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三个方面:

看包浆

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

看铸工

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看磨损

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必备之器,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诗句为证;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宣德炉的色彩丰富,它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炉的构造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等,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炉身光素不作纹饰;有时还在炉身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宣德炉炉壁厚重,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款识规范端庄,大多落于炉外底部。据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价值 包浆 铸工 磨损

不菲 长时间不变 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 自然均匀的磨损

编辑本段宣德炉色质

宣德铜炉经6炼到12炼之后,基本接近纯铜,所以颜色为紫红色的,虽然添加了金银等材料,但数量较少,对制成品的色质改变不大。所以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 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栗红色的氧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色调。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份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也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中,真宣德炉的表面颜色与栗红色不离左右。 因此,要从表面颜色上判别真假宣德炉已经很清楚了。如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显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一擦就黄烂烂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质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从重量上看,炉直径12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千克以上,炉直径15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7千克以上,炉直径18厘米的,重量大约在3千克以上,在考虑炉壁厚度相同情况下,近似半圆球环的体积。

编辑本段特色

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 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事物不是绝对的,河里总会有鱼,也许我们会在某个古董摊上遇到真品,那么你如何断定它的真伪?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鉴定知识。其实古玩中最容易鉴别的就是宣德炉,因为真伪之间相差太悬殊了,通常认为不易鉴别的,是因为没有见过真的宣德炉,一旦见过真的宣德炉,真假优良一目了然。 鉴别时,首先要知道真宣德炉选用的是一种风磨铜。反复提炼,同时铜中加入金、银等贵金属,这样,愈烧愈纯,金银等贵金属便浮于表面,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所以说铜质非常精细,而作假者不知其内加入金银等贵金属。 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伪造的宣德炉色彩炫于外表,真的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如同美丽的女子,其肌肤柔滑细腻,惹人抚弄。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伪造的宣德炉,即使用火培养数十年,一旦脱火,则形容枯槁。

内腔特征

宣德炉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提及炉的内腔。宣德炉的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感觉明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 有几个特征充分体现匠心: A.炉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间薄。 B.炉口壁直,向内腔过度有棱角。 C.内腔底低。 D.内腔底面径小。 E.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 这些特征的意义:内腔底低是为了增加竖向的纵深感。然而底低了,腔的竖中点(内腔的最凸处)必然要低,否则不好看,所以必然形成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但若要形成这种效果,就必须是炉壁不等厚。 内腔底低了,底面径就必定要小(因有炉壁的厚度),产生的视觉效果是增加了横向的纵深感,因为底径小,腔下半部的弧度就大了,所以内腔底低亦有增加横向纵深感的意义。

含金及抛光炉

不少收藏者认为宣德炉中含金。有些人认为有些铜炉表面的“雪花金”斑点就是铜质中含金的体现。有些人认为宣德炉若比重超过铜,就一定有金的成分。“雪花金”是一种色斑,不是铜质中含金,因为就算铜中加入金,炼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铜分离的状态。有些宣德炉比重是比铜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炉中含金,有多种金属的比重都大于铜,这些炉的铸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属。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东亚部负责人Rose Kerr曾对维多利亚博物馆馆藏的宣德炉作过成分分析,她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炉的成分是含29%到35%锌的黄铜,其中未发现有金的成分。 国外回流的抛光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藏队伍的扩大,文物的回流正向纵深发展,宣炉也不例外。从国外回流的宣炉一大部分都是曾经被清过皮壳的。这些炉因为外表亮堂,或许会被初学者认为是假炉,但实际上清过皮壳的炉和现做的假炉很容易区分。 看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看内腔。清过皮壳的炉内腔的锈、香灰或土基本保留,内腔壁近口唇处多有磨损或不规则的绿锈堆积,和新做的伪炉截然不同 二是看耳足等转折处的缝隙,清过皮壳的炉在这些缝隙处多有白色或青白绿色的粉状残留物。 三是看款,清过皮壳炉的款在笔划中有残留的锈或青白绿色的粉状残留物。四是看炉足,清过皮壳的炉在足底处有明显磨损,受力接触面的铜色比其他铜色略淡。在这些清过皮壳的炉中,炉的缺陷(如修补,撞击痕等)和铜质的精粗一览无余。由于皮壳是被擦亮而非新铜,这些炉放一段时间后色泽就会逐渐变暗,呈一种温润的老铜色。 有些藏家认为这些炉被动过皮壳,不值得收藏,但笔者认为不妨拓宽一下思路。单从皮壳而言,这些炉虽然比不上原包浆未受损的炉,但至少不比入过土、锈重斑驳的炉差。清过的炉能展示炉的铜质之美。如果玩炉侧重于精度和铜质,这些清过皮壳的炉也值得青睐。从2004年起,这类外表亮堂的炉也经常出现在佳士得的拍卖中,成交率和成交价均较好。

编辑本段精粗炉的区分

古人在宣德炉上力求完美,今人玩炉可不辨年代,但却不可不辨精粗。笔者以为,精度和质量是宣德炉的生命,无论是在辨伪方面还是收藏方面,精度应是主要的着眼点。宣炉的精度主要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造型:精炉的造型规整,从哪角度看对称性都很好,口沿很平,耳和都很规矩。粗炉劣炉则歪歪扭扭,怎么都不舒服。 二看铜质:精炉的铜质非常纯净,泽好,炉表有婴儿肌肤般幼滑的感觉。炉的铜质不精,看上去闷杂,光泽暗淡。 三看炉款:精炉的款韵味足工艺佳,书法规整,字口干净利落,地章平整。炉的款书法拙劣,笔划和地章中沙眼较重。 四看打磨:精炉的打磨非常细致,佳者能够磨去失蜡铸造所形成的微小沙眼,以致表面极其平滑。粗炉的打磨粗糙,有的甚至没有经过细磨,炉体尚存挫痕。 同样类型的炉子,上等精炉和粗劣炉的差距不亚于上品官窑瓷器和粗制民窑瓷的差距。如果说造型和款式(比如私款及书体的种类)能够使我们横向地区分炉的类别,那么,精度便能使我们纵向地拉开炉和炉之间的距离。两者结合起来,玩炉便有多姿多彩的乐趣。 以上是看精粗的一般特征。精度和质量在不同时期还有不同侧重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

判断标准

通常在判断宣炉的好坏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最主要是看包浆、色泽。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2、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 3、最后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炉的色质

宣德铜炉经6炼到12炼之后,基本接近纯铜,所以颜色为紫红色的,虽然添加了金银等材料,但数量较少,对制成品的色质改变不大。所以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 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栗红色的氧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色调。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份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也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中,真宣德炉的表面颜色与栗红色不离左右。 因此,要从表面颜色上判别真假宣德炉已经很清楚了。如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显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一擦就黄烂烂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质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从重量上看,炉直径12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千克以上,炉直径15厘米的,重量大约在1.7千克以上,炉直径18厘米的,重量大约在3千克以上,在考虑炉壁厚度相同情况下,近似半圆球环的体积。

艺术类、鉴赏类

艺术类

八大山人善书画

陈老莲善书画

傅青主善书画

金少章善书画

查伊璜善书画

陈遐伯书画用左腕

王玉暎善书画

文舆也卖书画

查二瞻专事书画

高凤翰左手作书画

程水南善书画

郑板桥书画要现银

瑛梦弹善书画

奚铁生善书画

金寿门宝书画

何子贞善书画

戴文节善书画

吴让之善书画

侯青甫善书画

孝钦后善书画

吴清卿善书画

如冠九善书画

秀水董氏五世善书画

徐新华能书画

世祖作擘窠大字

傅青主论书

陈元孝行草分隶皆有法

陈鍚振仓卒书三十纸

吴渔山摹束坡真笔

吴岩子右手作书

采薇子字甚工

凌悦庵学书不用纸

吴三桂作擘窠大字

倪来周有七十二书诀

周冲元大腕作字

李潜夫工八法

宋师祁左下把笔

况培之书桃源记於牙稗

姜西汉善行草小楷

何义门善学钱牧斋书

印氏女仆书神似董字

四书家薛白杨峦

张若霭书心经於玉佩

彭息庵晨暮作书

郑板桥字自为一体

伏鞍书字

王漱田马上作小楷

董文恭脂麻书天下太平字

翟草田工大书

孔谷园书似张文敏

张雪川善草书

钱献之篆名天下

蒋山堂字不俗媚

刘文清书自成一家

刘文清书有代笔

庄然一终於书

王梦楼书名播朝鲜

陈抱庐书似董香光

陈随贞书似董香光

刁约山书摹颜柳

纪文达自谓涂鸦

成亲王善书法

假成亲王书

王惕甫曹墨琴以书见称

顾湘舟有三姬人能书

蒋湘帆论学书

蒋湘帆写十三经

梁山舟书名播中外

梁山舟书无代笔

戴延仲书学钱献之

邓石如习书之勤

张叔未工篆隶

高爽泉习书之勤

徐柳臣书为徐派

曹葛民能作篆隶

潘孺初悬腕写小楷

张忠武写虎宇

作书用大拇指第四指

张婉圳书似李北海

和万人论执笔

丁雨生字学苏黄

朱研臣书自成一宗

孝钦后喜王文敏楷书

吴芝瑛工八法

德宗书抚柳诚悬

德宗炽炭挥毫

翁叔平书超逸

张文襄书摹苏东坡

黄慎之写经

邓壮节书势凝劲

杨咏春工大小二篆

杨见山工分书

庄巢阿临欧最多

汪颂阁喜习宋体字

时慧宝书遒秀刚劲

李静之临帖读帖

隆裕后草书

况桂珊工小浴

李梅龠善书

曾季予书有晋人风

藏人写字先起草

世祖精绘事

弘仁山水师云林

武风予以火绘竹

陈老莲善画

吴侮衬画山水

黄鼎画离奇傲诡

顾樵水能诗画

张闻鹤画兰

苏遗民画帝释诸天像

杨芝画人物仙佛鬼判

汪无瑞日画数十幅

王子杓数日画一幅

项孔彰画空坛

邱天民画虎

高望公月下作画

顾野渔以惫纸作画

圣祖与唐岱论画法

画有四王

王石谷画山水

祝玉成牙画

顾雪坡徐铁山画竹马

昆陵恽氏多画师

恽寿平为南田三绝

高且园指画

李西池画山水

黑寿画山水

毛西河画竹梅

禹之鼎画山水人物

诸君简画且忘手

吴逸泉画有天机

覆千为王麓台代笔

周昆来画龙

严荪友精画凤

王秋山举画

焦秉贞仿西洋画

吴渔山以西法画山水

解仲陡善写真画

华胥为龚蘅圃写僧装小影

李复堂画笔工绝

朱涵斋指昼

韩蝶斋手散画资

刘斐章画用西洋法

阿尔稗画虎狮

身本画龙

年允恭画枇杷

黄瘿瓢为闽之老画师

恽清於善写生画

马江香授人以画之指法

李兰斋卖画

赵难涸写竹石

吴身三善貌人

刘以贤画僵尸

罗两峯画鬼趣图

边寿民画芦雁

僧静峯善画

奚铁生画为逸品

奚铁生闭门作画

周松泉私仿奚铁生画

金冬心画梅竹

童二树昼梅

童二树画猫

王梅卿画梅

萧尺木画山水人物

汤鹏揉铁作画

张董世以绘画供奉内廷

郑板桥昼石

傅凯亭工指画

苏廷煜工指画

诸某指画渔翁图

罗雪谷指画

张水屋画简而又简

三朱画诗宠图

十六画人

沈海筹工画

汤贞愍工画梅

闵贞善写真画

颜朗如以洋布作画

姚伯昂画猫

李筑夫画笔浓密

金云门画佛像

鲍阿滚绩像

梁侪石画得生趣

华秋岳卖画

费晓楼画仕女

郎苏门画蟹

招子庸画半蟹

文宗画马

吴让之鬻画

苗沛霖画巨石

左恭人绘孤舟入蜀图

瑜皇贵妃画山水

项维仁不轻作画

杨景白画罗汉

续画中九友

孝钦后画观音像

孝钦后画葡萄

孝钦后画有代笔

尹和白画宗宋元

彭刚直画梅

任伯年懒作画

胡恭寿画嫌润少

罗文子画山水二大幅

张子祥画花卉

陈若木画无师授

胡铁梅鬻画於日本

上下画

太医院处方

官医

祝由科

蒙古医士

藏医双脉并诊

西康医药

傅青主善医

俞嘉言以医名於时

秦景明精痘科

张奉元善针人

李隆古肆力於医

耕云子自谓非医

陈文明善治痢

陆丽京善医

医方书药别名

沈去矜医愈毛稚黄姬

孙翁有神针

董道士治疽

颖州道士医某少年

张道人以导引治人病

李静岚知医

吴允诚疗邵长蘅肺疾

卢子繇弱冠处方药

陈驭虚洽疫

李延罡行医自给

邹兴监为伤种

宋道人工按摩

莫际曙医茅店妇

张岳来用附子

蒙古医疗周尚白伤

行头医愈世宗头风

桂附与犀黄并下

叶天士更十七师而成名医

薛一瓢典叶天士齐名

乞儿疗李氏子蛇头疔

蒙古医疗断舌

陈恬斋兄弟善医

易三受医术於张老人

唐雄飞用药与人异

王九峯使弟子书方

陈某为仪邸格格疗病

陈洪璋医愈沈大成疾

高歧山精小儿科

范培园医先下户

李艮斋善岐黄

潘龙田精於医

袁羽高不泥古方

罗国瑛疗人有奇效

罗疯子知病源

郭宏翥之医神於望

徐灵胎以医活人

席承裳不事方脉

郭兴时治奇疾

张钥魁以异术治外证

西山老佛善医术

张刀刀医术

舒荣治外证

许某治木工伤

金某治孙渊如胫

青浦何氏十九世为医

某医移肆就富室

夏卧侯精诊切

隶治富仁山胫

姚文僖知医

邓湘皋精医术

赖智堂医猫咬

吴蕴山同幕以异术治疟

诵咒疗病

伪药致误

黄树人为医於向忠武军

某鹾尹以辰州符治外症

俞曲园谈医

医者疗病之奇

神僧治病

癫医不切脉

痴和尚治人疾

太医为孝钦后请脉

薛福辰疗孝钦后疾

德贞以行医至华

解剖

颜某脉案

老者书符救命

周松孙为陈小真治店

陈莲舫以医来往於江浙闸

李海涛医痘殇

门定鳖为德宗请脉

老医为德宗请脉

陈寿春有药有技

泰山道士以剑洽百病

老道疗蛇伤

徐春浦参用中西术

于风八欲医医

张镶云一门多医师

华医为美人治病

草头医治疾

三国象戏

满洲棋

蒙古棋

我国棋舆日本棋之比较

弈家之概略

王丹麓不好棋

黄月天为弈家第一

周嫩予弈胜过百龄

徐星友从容对局

汪汉年继周嫩予而起

程骏以弈自娱

艴山与客巢梅而弈

竹溪终日手谈

范西屏为弈家第一

施定庵与范西屏齐名

范西屏施定庵屈於担草者

弈有十八国手

李湛园善弈

李湛园不肯让局

良成善弈

周星垣习弈期有六月

林越山胜薛生白

林越山让任惠南

江君辅与某宦对局

陈子仙与董六泉对局

周小松与曾文正对局

秋航将死与人弈

某生以对弈为荣

鉴赏类

古物出洋

热河行宫有宝藏

吴珍稗殉玩物

陈梓识别古物

吴云种爱书画金石

徐孝标富藏弃

高宗精赏鉴

鉴赏家必游琉璃厂

金诵清好金石书画

李南涧风雅好事

纪文逢语董曲江之言

叶五官知鉴别

张若筠精鉴赏

潘文勤为太监鉴别

阎扑园精鉴别

胡雪岩好骨董

王文敏夫妇好古

朱研臣富藏弃

吴方陈丁好古

丁叔雅室中陈设

负贩碑拓者言

伯希和得敦煌石室古物

土鲁番古迹

孙石芝论藏书之要

曹秋岳有流通古书之约

藏书家多宋刻善奉

藏书家蓄麻沙版本

大内藏辽板书

范氏藏书於天一阁

黄梨洲好聚书

陈公绪藏书於西阳山房

钱牧斋藏书於绛云楼

钱遵王藏书於述古堂

钱履之藏书於怀古堂

钱湘灵藏书於大遗堂

钱孝修藏书於在兹阁

叶林宗多藏书

叶石君重宋元钞本

吕晚村得澹生堂书

毛子晋藏书於汲古阁

王文简藏书於池北书库

朱卧庵藏钞本西昆酬唱集

吴农祥藏书於梧园

徐健庵藏书於传足楼

朱竹坨家有曝书亭

阚祯兆得吴三桂藏书

汪孺人藏书

林吉人藏书於朴学斋

曹秋岳藏书於静惕堂

张氏书楼在水中

张螺浮藏书於涉园

揆文端藏书於谦牧堂

安麓村藏书多善本

曹栋亭藏书

富察堇斋藏书於谦益堂

钱梦庐藏书於爱c精庐

陆其清藏书於听云室

金星辐藏书於文瑞楼

孙退谷藏书於万卷楼

何义门雠正旧椠钞本

全谢山藏书於双韭山房

马寒中藏书於红药山房

高宗命绿昭明文选

高宗考订宋椠勤有堂书

天禄琳琅

天禄琳琅有宋巾箱本五经

石渠宝笈所钤之玺

文渊阁藏书用御宝

文源阁藏书

海宁人喜钞售书

张伊蒿下钞数百卷

沈椒园藏宋刻黄山谷集

孙隐谷藏书於寿松堂

闻书岩乎钞书盈箧

吴石仓手钞书

宋蔚如钞书

赵芥林藏书於小山堂

吴尺凫藏书於瓶花斋

吴用仪藏书於遂初园

李南涧好聚书

沈虹屏为陆梅谷掌书

王澹和藏书於宝日轩

孙庆增藏书於上善堂

鱼虞岩嗜书

马懈谷半查藏书於丛书楼

汪韧庵藏书於飞鸿堂

杭堇浦藏书十万卷

怡贤亲王藏书於乐善堂

孙渊如藏书於平津馆

虑C弓藏书於抱经楼

卢青厓藏书於抱经楼

惠定卞藏书於百岁堂

汪一之藏书于讬山房

郁潜事藏书於中啸轩

郑吕荚藏书於注韩居

郑南溪藏书於二老阁

沈廷作藏书五万卷

冯研祥为金石录十卷人家

江玉屏为金石录十卷人家

翁覃溪藏书於宝苏斋

玉筠圃藏书於读易楼

周书仓藏书於水西书屋

朱少河富藏书

汪鱼亭藏书於振绮堂

丁小疋藏书多黏纸

顾文宁曝书有感

杨复古藏浮溪文粹

秦敦夫藏书於石砚斋

江子屏藏善本书

王述庵藏书

刘疏雨以藏书自任

吴觅牀藏书於拜经楼

曹种水抄书千百册

何梦华藏书多善本

陈子准藏书於稽瑞楼

彭桐桥藏书於此静坐斋

成亲王藏书於诒晋斋

果恭亲王富藏书

法时帆藏书於梧门书屋

阿某藏宋板韵宝

倪迂村藏书於江上云林阁

汪孟慈藏书於周玉齐金汉石之馆

陈仲鱼藏书於向山阁

袁绶阶藏书於红蕙山房

许周生藏十於监止水斋

顾涧贺喜校书

黄石泉藏书於五桂楼

童佛庵所得书有佳本

陈兰邻藏书於带经堂

陆香圃藏书於寓赏楼

阮文达建灵隐书藏

阮文连建焦山书藏

周玉井藏书於著书斋

严铁桥藏书於芳椒堂

鲍涤饮藏书於知不足斋

周香岩识占书

周谢盒藏书多善仁

黎雪楼多蓄典籍

黄荛圃藏书於士礼居

顾步岩藏书於乐书斋

李鹿山藏书多善本

路闰生藏书丧於水

瞿阴棠藏书於恬裕斋

瞿广雍藏书於铁琴铜剑楼

汪阎源藏书於艺芸精舍

葛香上藏书於潋波皓(楼

张子和藏书於小螂擐福地

曾勉士嗜蓄书

李修林藏书四千七百种

钱警石有藏书述

张金吾藏书於爱日精庐

马二槎藏书於汉晋斋

甘梦六藏书於津逮楼

章益斋钞书

胡邃江藏书於小重山馆

赵文恪论宋板书

仙居杨氏藏思宗实录

计二田藏书於泽存楼

刘燕庭购汇集宋本

邢愚西藏书

叶润臣有十万卷

韩泰华藏书於玉雨堂

天马山周氏为藏书旧家

沈复粲藏书

刘宽夫藏书於叠书宠

杨端勤藏书

朱丁袁三家藏书

袁漱六藏书於卧雪楼

朱述之藏书於秦淮水榭

蒋生沐藏书於拜经楼

潘文勤藏书於滂喜斋

顾湘舟藏书於别疆园

季菘耘成藏书志

胡雨棠藏书於琳琅秘室

郁泰峯藏书於宜稼堂

莫子偬好古椠

王鼎臣藏宋椠孟子

德宗稽古右文

蒋香生藏书於书钞阁

孙铨伯为宋板孙

崇雨铃富藏书

继幼云藏书於星凤堂

路子端藏书於蒲编堂

刘泖生倾囊购善本

杨惺吾访书於日本

丁竹舟松生藏书於嘉惠堂

陆存斋藏书於丽宋楼

某富翁得宋刻元秘史

某书肆之图书集成

朱子清藏书於结一庐

江建霞考订宋元本行格

汤柏稣涉日录之学

寿伯福藏元刊汤液本草兰室秘藏

蒋子贞藏元刊断肠集

内阁大库积书

涵芬楼藏书

穆缉香阿藏邸钞

收藏家喜刻书

丁善之论仿宋板

毛子晋刻书

朱竹坨刻绝妙好词

顾涧费刻宋本尔雅

张青在重刊李雁湖注王荆公诗

席玉照刻书

陈束为刻书

安麓村刻书谱

李南涧刻书

伍崇曜划书

诸藏书家刻书

潘士成刻丛书

鲍渌饮刻丛书

钱鼎卿雪枝刻书

姚彦侍父子刻书

章硕卿刻书

王幼霞刻宋元人词

吴印承影刊古本词

汪穰卿刻丛书

日本人刻郭频伽集

张则之有法书名画癖

圣祖爱董文敏书画

永礅鉴别书画

宋牧仲辨书画

鱼振南藏古今名迹

高江村论法书名画

皮簟中之书画真迹

王鹗起藏书画

傅文忠受王吴惮书画

毕涧飞藏书画

陈仲鱼藏书画

孔炽庭藏书画

潘顺之藏书画

张燮钧嗜近代书画

六必居主人藏严嵩字

高宗跋裴将军诗卷

翁覃溪藏天际乌云帖真迹

鲍涤饮藏元文宗永怀二字

李纫兰集女士书为簪花阁帖

齐畏三藏董文敏诗卷

那文毅论鲜于伯机书佛教遗经

祝华封得范忠贞百苦诗册

王荆门藏四十七家法书

杨惺吾藏北齐人书左传手迹

郑苏堪题晋出师颂真迹

龙寿庵藏血经

大内藏列代帝后圣贤名人图像

大内藏万年图宝

崇效寺藏青松红杏卷

宋荔裳观管夫人画竹

席绍葆以仇实父画得祸

王月轩藏高房山春云晓霭圃

京都天主堂藏线法画

吴杜村藏江山雪霁卷

丁纪龙藏明宣宗御蛊

袁寿民藏名画

某廉访赏钱伯声画

朱遐伯藏顾横波像

曾忠襄得戴文节画赝本

盛伯羲王文敏得戴文节画赝本

朱典生藏戴文节画册

某巡抚设计得画

陆存斋藏枫江渔父像

鹿文端藏早朝图

董询五藏柳阴消夏图

李子中好金石

用立压好金石

丁敬身好金石文字

彭尺木收弃金石文字

释六舟为金石僧

吴子宓酷好金石文字

吴平斋考订金石

潘文勤为金石学家

陈寿卿藏三代金石

许四山藏乳彝

宋牧仲观焦山周鼎

徐林鸿知露尊年代

丰润学宫有古鼎

成均有十器

庄迂甫好宣德炉

曾宾谷藏宣德铜盘

成哲亲王咏明赵忠毅铁如意

初颐园藏商重屋父丁尊

阮文达藏汉厉王铃

阮文达得伪钟鼎铭

阮文达宴门i用古器

阮文达得伪折足铛

阮文达家庙藏器

六舟为程木庵拓彝器款识

张叔未藏古铜书范

张叔未藏汉黄山第三蹬

张叔未藏汉宜子孙铮

张叔未藏汉馆陶公主家镫

张叔未藏金皇统造像

张叔未藏商碉字句兵

张叔未藏商父戊觯

张叔未藏周号叔大婪钟

张叔未藏周史颂盘

张叔未见吴越金涂塔

徐星伯得唐时铜佛铜匕

张仲甫索鼎於刘燕庭

蒋砺堂爱铜壶滴漏

徐司马辨鼎彝敦鬲文

刘壮肃藏周号季子盘

李城甫鉴别古彝器

俞筱甫以诗乞铜鼻塞

端忠愍藏毛公鼎

周雨蕉藏盂鼎

周季真藏炉

圣恩导藏邾钟

李子明藏古苗王铜锅

阮文连藏真子飞霜镜

宋芝山藏汉镜土合

唐松泉藏镜

徐积余藏汉西王母镜

曾君直藏唐镜

张彦云藏薛镜

乾嘉两朝赏鉴家重古钱

杭州有钱社

马爱林得秦钱

姜怡亭藏天启通宝钱

姜恰亭酷爱古铁钱

孙古云藏中泉

刘燕庭藏南宋铁钱

戴文节藏二珠钱

戴文节藏四铢钱

戴文节藏五铢钱

戴文节藏汉兴钱

戴文节藏北钱

戴文节藏大历元宝

戴文节藏开元通宝

戴文节藏大齐通宝

载文节藏瑚虞峙钱

戴文节藏永安一千钱

戴文节藏天策府宝钱

戴文节藏大观通宝

戴文节藏宋靖康钱

戴文节藏新莽大泉五十范

张叔未蔽新莽大泉五十范

张叔未藏新莽五铢泉范

张叔未藏新莽错刀契刀

张叔未藏宋临安府铐牌

藏古泉之难久远

古钱刘

鲍子年论好古泉币者之弊

杨叔轿藏直一莽泉

杨叔娇藏招纳信宝钱

陈笠唐藏孝建四铢

李荔村藏五行大布

叶奂彬藏鎏铁五铢钱

叶奂彬藏莽泉

叶奂彬藏五铢钱

叶奂彬藏六胡厌胜钱

叶奂彬藏男钱

叶奂彬藏乾封泉宝

叶奂彬藏景佑钱

叶奂彬藏崇祯通宝钱

叶奂彬藏安南银币

叶奂彬藏朝鲜琉球日本钱

赵伯英藏北宋崇宁钱

赵伯英藏金太和钱

赵伯英藏金大定通宝

赵伯平得归化货物布

世祖得石鼓

张幼量爱石

马懈谷藏灵璧石

宋牧仲藏怪石十六枚

明珠藏红宝石

石异

高宗仿制石鼓

汪松麓观石鼓文

伍拉纳藏空青

徐某论所见英石

孙文靖藏文石

孙讷夫得佛灵石

曹森藏昌化石

萧文藏宝石素珠

石有诗句

蒋稻香藏黄蜡石

绉云石在石门福严寺

石碑石兽

张午桥藏石甚富

某甲藏马精石

余某江某藏雨花台石

赵尔丰蓄宝石

况夔笙得阮文达家庙藏石

某世家子有十七宝石

何茧汀观少林寺石

塔影石

魏叔子题不去庐砚

陈其凝见龙蛇砚

姜西汉藏古端砚

林同人藏铜雀瓦砚

何义门藏文徵明砚

陆济苍藏宋孝宗砚

黄莘田藏十砚

陈昆玉藏松砚

袁子才藏绿端蝉腹砚

赵瓯北藏天锡永宝砚

周七峯藏谢叠山卖卜砚

朱笠享丁龙泓皆有砚癖

朱笠亭藏黄团砚

颜介子见英德砚山

铁冶亭藏南唐歙石砚

铁冶亭藏山高月小砚

曾宾谷藏黄石斋断碑砚

沈石友藏李因砚

沈石友藏玉溪生像砚

俞筱甫藏玉溪生像砚

张叔未藏王铎铭铜雀瓦砚

张叔未藏陆鹤田草疏砚

张叔未藏朱竹坨半月砚

张叔未藏洮河石砚

钱警石得青花砚

鹿篑谷藏兰成砚

陈海楼藏岳忠武砚

石僧怀砚

宗啸吾藏阿翠像砚

宗啸吾藏陈迦陵填词砚

俞筱甫藏苏东坡砚

徐氏藏鱼脑冻砚

李伟侯藏玉带生砚

马夷初藏李云谷残砚

王蓉农藏铜雀瓦砚

罗艮山之戚某得袁子才印章

张芭堂藏古铜印

宋芝山藏汉印

林陟庐藏寿山石印

汪韧庵嗜印成癖

丁竹舟松生藏寿山石印

潘仕成藏飞燕玉印

锡厚庵藏金贞佑铜印

韩程愈藏赤珂夔龙镇纸

潘文勤刘铁云藏泥封

叶鞠裳论碑帖之别

叶鞠裳论碑之俗名

叶鞠裳论各省石刻

叶鞠裳论求碑拓宜因地

叶鞠裳论护惜古碑

叶鞠裳论砖碑位置

叶鞠裳论藏石

叶鞠裳论碑叵

叶鞠裳论碑之已佚复出

叶鞠裳论碑之一刻再刻

叶鞠裳论碑之摹本

叶鞠裳论碑之赝本

叶鞠裳论碑之补刻

叶鞠裳论木刻之碑

叶鞠裳论瓷刻之碑

叶鞠裳抡碑字大小

叶鞠裳论一碑之字体大小

叶鞠裳论碑之别体字

叶鞠裳论碑之阳文

叶鞠裳论碑之反文

叶鞠裳论碑之回文

叶鞠裳论碑之譌脱运乙旁注夹注挂线挤写

叶鞠裳论碑之方格

叶鞠裳论非汉文之碑

叶鞠裳论校释碑文

谢梅石论拓碑法

叶鞠裳论碑重精拓

叶鞠裳论碑重旧拓

叶鞠裳论碑之近拓旧拓

叶鞠裳论碑拓之孤本

叶鞠裳论陴拓之残奉足杠

叶鞠裳论宋元碑拓之难得

叶鞠裳论碑之拓损

叶鞠裳论碑之双钩本木本廊填本

叶鞠裳论碑之缩临本摄影奉

叶鞠裳论碑拓之纸墨

叶鞠裳论碑拓之装池

叶鞠裳论帖架

傅青主视高贤佛经

朱竹坨考订万岁通天帖

韩汤何宝藏宋拓法帖

何义门婆娑楷帖

程昆仑搜瘗鹤铭遗迹

张力臣考订痉鹤铭

郑方坤留意碑版

陈监亭藏玉枕兰亭

高宗命刻宋拓淳化阁帖

高宗命刻三希堂法帖

高宗命刎兰亭八柱帖

高宗批陈氏传家帖

毕秋帆立碑林

桂未谷跋明拓汉隶四种

陈昆玉藏姚辨墓志刻石

李春湖藏宋拓唐李秀碑

邹晓屏藏化度碑

赵怀玉审定黄山谷书发愿文墨迹

汪容甫得汉石阙

张芭堂扪碑

纪文逢藏呼廷碑拓

陈云亭得伪碑拓

武虚谷藏晋刘韬墓志碑

冯研祥藏晋快雪时睛帖

张叔未藏旧拓霓飞经

梁晋竹藏宋拓宋西楼帖

梁晋竹藏宋拓枯树赋

林于野不收唐以后碑拓

何子贞藏魏张黑女志拓

何子贞藏越州石氏本晋唐小楷十种

何子贞藏唐李北海法华寺碑拓

何子贞藏唐薛少保书信行禅师碑拓

何子贞欲搨唐昭陵诸碑

吴镶之跋开皇本兰亭

龚孝拱好碑版

赵捣叔选定魏卉造像二十品

孙月泉得宋蓸禋墓碣拓

陈寅生整理平安馆烬余砚拓

莫子偬藏红厓石刻拓本

袁回子辨碑字

翁叔平藏晋青玉十三行拓奉

李梅庵藏晋定武兰亭瘦本

东阳何氏藏晋定武兰亭碑

潘文勤属人拓虎阜古石刻

本文来自作者[稳坐江山]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9C%A8%E6%B8%85%E4%BB%A3%E7%8E%89%E5%99%A8%E9%87%8C%E6%9C%89%E5%93%AA%E4%BA%9B%E6%98%AF%E4%BB%BF%E5%8F%A4%E7%9A%84%E7%8E%89%E5%99%A8%EF%BC%9F.html

(2)

文章推荐

  • 为什么《国际歌》中文歌词翻译得不全

    瞿秋白“是最早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并附上简谱的”。时间应该是在1922和1923年之间。因此,瞿秋白是入乐的《国际歌》歌词的第一个译者。但严格说,入乐不等于第一个翻译。可以再看看下面的文章《国际歌》:到底谁是第一个汉译者?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的《国际歌》,最早是由谁翻译介绍到中国的呢?有

    2025年09月11日
    19
  • 伊贝诗和纽西之谜哪个好

    纽西之谜。1、工艺好,纽西之谜防晒霜水润自然,轻薄服帖。采用液晶乳化科技和新一代皮肤传输渗透科技,伊贝诗则是普通工艺制成没有运用皮肤传输渗透科技。2、材料好,纽西之谜所有护肤品均采用植物成分组合而成,伊贝诗则采用人工化学材料制成,所以纽西之谜好。伊贝诗化妆品的使用口碑较好。国产的伊贝诗化妆品和韩国的

    2025年09月12日
    14
  • 投掷羽毛球的学问是什么?

    网上有关“投掷羽毛球的学问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投掷羽毛球的学问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投掷羽毛球时,侧身并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比肩稍宽。2、投掷羽毛球要用腰带动手去发力(瞬间扭腰的爆发力)。3、投掷羽毛球角度不

    2025年09月16日
    23
  • 北京植物园的游览时长是几个小时

    北京植物园一般需要3小时-4小时可以游览完成。

    2025年09月26日
    15
  • 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火灾》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火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火灾》1 设计背景 在人们的生活中自护,自救的安全教育应广泛。小朋友生活在幸福的温暖的家庭里

    2025年09月28日
    15
  • 兰芝紧致毛孔洗面奶怎么样

    混合性皮肤主要就是补水T字区出油水补好了出油量就会减少先解决了长痘出油的问题然后就是洗干净脸缩小毛孔之后是美白线面乃推荐你用兰芝的毛孔深层清洁紧致补水的洗面奶洗后干净不紧绷补水用兰芝的夜间修复锁水面膜补水效果超强美白的用PBA的雪肌润颜美白去黄亮肤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希望对你

    2025年10月05日
    9
  • cpb和sk2是一个档次吗?

    cpb和sk2是一个档次的吗?差不多一个档次,而且都属于国际二线大牌护肤品牌,产品价格也差不多!Cpb和sk2都诞生于日本,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cpb的中文名是肌肤之钥,是日本资生堂的一个品牌。cpb注重日本护肤技术与法国现代美学理念的结合,相继推出了全线护肤品,随后又推出了包括彩妆在内的一系列产

    2025年10月06日
    9
  • 太原茶文化的活动总结

    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那么是什么?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围绕专题活动进行精心筹备1.积极配合县活动办公室的相关工作。2.太原半坡西街店开业庆典的筹备。1活动的策划文案、广告宣传中融入本次活动的主题“‘安溪铁观音·香韵满三晋’太原系列茶文化活动

    2025年10月12日
    8
  • 大班教案:各种各样的树_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大班教案:各种各样的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大班教案:各种各样的树1 活动目标 1、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

    2025年10月13日
    10
  • 初二物理知识点梳理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天才其实就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勤奋一直都是学习通向成功的最好捷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第1节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

    2025年10月15日
    1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稳坐江山
    稳坐江山 2025年10月16日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稳坐江山”!

  • 稳坐江山
    稳坐江山 2025年10月16日

    希望本篇文章《在清代玉器里有哪些是仿古的玉器?》能对你有所帮助!

  • 稳坐江山
    稳坐江山 2025年10月16日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稳坐江山
    稳坐江山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概览:仿古玉大量出现于清代,这一观点已为许多学者承认,但是来代仿古玉的全貌目前尚不明了。有关卡代仿古玉的文献及实物材料非常零散,另外,考古发现的来代玉器就很少,其中仿古玉器就更少。因...

    联系我们

    邮件:木木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