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意思是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是不可用的。原文出自于春秋战国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1、句中字词解释:
(1)始:起头,最初,与“终”相对。
(2)无后:没有后嗣。
(3)象人:木偶人;泥人。
2、原文: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白话译文: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扩展资料:
赏析:
文中主要写孔子厌恶发明俑人殉葬的人,不赞同那之前的真人葬法了。但俑人之前并非真人,而是草人。因此孔子决不是赞同真人殉葬,而是赞同使用草人。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何不赞成陶俑殉葬?
“始作俑者”一般是这样解释的:第一个干坏事的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也就这样理解:第一个干坏事的人(或者恶劣风气的第一个带动人)应该让他断子绝孙。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里,“绝后”是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并且还和孝顺联系在了一起:对父母不孝顺的事情大的有三件,自己无后而使家族的血脉无法传承是三者中最大的不孝。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
之也。
原文是: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读音: shǐ zuò yǒng zhě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何不赞成陶俑殉葬?我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活人殉葬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殉葬制度,也是一种非常落后的制度,古代那些贵族君主们死后,要用很多活人来为自己殉葬,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奴隶,毫无自由可言,就算是死也必须要由自己做主。这种制度当然是非常落后的,而孔子对人殉也是十分反对,孔子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不过在活人殉葬之外,也出现了用人俑代替活人,这看上去应该是一种进步,至少不再杀活人了,可为什么孔子依旧对此持反对态度呢?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一句为仲尼所说,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但大家对这一句的解释却众说纷纭。
解释1:开始用陶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不怕断子绝孙吗?——批评“始作俑者”
解释2:开始用陶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会绝后了吗?——赞同“始作俑者”
解释3:有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难道就没有第二个?——搞不清赞不赞同
总结起来,也就两种:赞同,和不赞同“始作俑者”。
其实,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如果孔子不赞同“始作俑者”,那他赞同什么?
有人说,之前都是用“活人”殉葬,而不赞同用陶俑,就是希望恢复活人殉葬的制度,那么,这样的孔子未免忒歹毒了。
也有人说,之前都是用“草人”殉葬,而不赞同陶俑,可能是觉得太贵重,那么,这个孔子就比较人性化了。
所以,总结后疑问就两个:孔子赞同陶俑殉葬,还是活人殉葬?
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因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那就先结合上下文,看看都怎么说的。
孟子:“用棍子杀人,和用刀子杀人,有什么分别吗?”
梁惠王:“都是杀人,没有分别。”
孟子:“用刀子杀人,和用政治害人,有什么分别吗?”
梁惠王(估计汗都下来了):“没有分别。”
孟子:“当官不为民做主,饿死百姓跟杀害百姓有什么分别?仲尼曾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因为陶俑太像活人而不忍心,当官又怎能忍心老百姓饥饿而死呢?”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以上可见,孟子是在教诲梁惠王爱民如子,不可残害百姓。而无论孔子赞同活人殉葬,还是赞同陶俑殉葬,都无法支撑孟子这一论点。
所以,初步结论:孔子既不赞同陶俑,也不赞同活人殉葬。
3、“为俑者不仁”
除了孟子转述孔子这句话,之前书籍再没看到孔子说过。所以,这到底是孟子假借孔子说话,还是孔子本人意思,仍不敢确定。
直到在《礼记》中看到这句话: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啥意思?意思就是,(对于殉葬所用器具)孔子认为“发明刍灵的人很善良”,认为“发明陶俑的人不人道”,用假人,不相当于用活人殉葬吗?
这下就确定了,孔子赞同用“刍灵”殉葬,不赞同活人,也不赞同陶俑。
4、“涂车刍灵,自古有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说的“刍狗”,也是“刍灵”的一种。
刍狗刍灵,在礼记里被称为“明器”,意指神明所用的器具。
什么叫做明器,孔子也有详细解释。
首先,不能做得像活人用的东西,一看就是假的才行。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那行;陶俑太像真的,就不行。
其次,什么时候用活人用的真东西,什么时候用泥、草做的假东西?殉葬用假的,祭祀用真的。殉葬用假的,是因为埋地里就浪费了;祭祀用真的,是因为祭祀完了,那些肉还能分给活人吃。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为明器者,知丧道矣”。
至于现在所说的“冥器”,是否就是古时所说的“明器”,俺就不清楚了,还望懂行的朋友指点一二。
关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如蕾]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A7%8B%E4%BD%9C%E4%BF%91%E8%80%85%E5%85%B6%E6%97%A0%E5%90%8E%E4%B9%8E%E4%B8%BA%E5%85%B6%E8%B1%A1%E4%BA%BA%E8%80%8C%E7%94%A8%E4%B9%8B%E4%B9%9F%20%E6%84%8F%E6%80%9D%EF%BC%9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如蕾”!
希望本篇文章《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