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益智课堂教学的思考
为了丰富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方式,也为了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为了培养孩子的思考力。近年来,益智课堂类教学模式逐渐的发展起来了。这类课逐渐的也有了属于自己模式化的教学程序。器具介绍——游戏规则——思维定式——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每一款益智器具,我的基本态度是——在没有百度之前每一款益智器具都想去玩,但是,都玩不出最终的结果来;百度之后,则对每一款益智器具都不想去玩,因为,知道了结果,寡然无味也。
昨天,听了一节课益智课堂类型的公开课。当看到益智器具的时候,我就明白这款器具边角上的圆弧是用于误导孩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常规情况下,一定不能用这些圆弧来围成一个圆,而应该另辟蹊径。但是,怎么个另辟蹊径法,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哪里,我想不出来。于是,情不自禁的问度娘,并获得了最终的结果。
此后,静下心来,观看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思维碰撞。果不其然,孩子陷入到了“思维定势”中去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孩子反思、打破思维定势、寻找到另一种具体的操作方法的关键节点。这个节点,最能反映出孩子的思考力。也是益智课堂最最精彩之处。(纯个人理解)
可惜的是,多数的课堂在这一点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具体操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来自教师的直接告知。面对这种情形,让我想到了以往教初中的情形:
教初中时,我至少要提前一个晚上做难题目,害怕学生问到我时,我答不上来。一天,一个学生问我一道难题。一看,正是我昨天做的那道难题。于是,直接指导他从什么地方作辅助线。由于这条辅助线的作用,此题顺利的解答出来啦,没有任何思维上的困惑。最后,学生问了我一句:“老师,为什么要在这添一条辅助线呀?你是怎么想到的,我为何就想不到呢?”这个问题,当时真的不好回答,我也答不上来。直到现在,我依然答不上来。“是呀,为什么要在这添一条辅助线呢”?如果不是答案的提示,要在这个地方作条辅助线,我也想不到啊……
益智课堂上,孩子们在老师或多或少的直接告知下,很多的孩子能解决问题了。再以后,所有的孩子都会了,顿时感觉到很有意思。可以推想得到,学会的孩子会向没有学过的孩子显耀自己的能耐,也会抢着教会这些孩子玩这类器具,就好比成人获得了百度的结果。这样一来的话,同一个学校想在一段时间后再来上同一款益智游戏,课堂上就会有孩子快速的摆弄出来,因此也就失去了课堂上探究的味道了……
究竟应该怎样捕做孩子顿悟的那一刻呢?或者说短短的四十分钟,孩子能有这个方面的顿悟吗?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最大范围的促进孩子的顿悟呢?还有,当第一个孩子顿悟了,是否还要让其他孩子也有顿悟的机会呢,而不是让这个孩子发挥度娘的作用——直接告知其他孩子。个人觉得,直接告知型的方式不会,也不能培养孩子独特的思考力,可能仅仅是让孩子获得了一种熟能生巧的技能而已。当然,熟能生巧也是需要智力的。想到今天在自己的班上教孩子们玩魔方的情形。真的有这么一说,智力好的孩子,就算是接收老师直接告知型的知识,也是能够接受的。换言之,有的孩子就接收不到。
网上说,模仿是一种能力,模仿让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当一个国家真的要走在世界的前列,仅仅靠模仿是不够的。因为模仿永远是走在别人的后面,要超前,必须有自己的创造。要创造,在数学课堂上,是否就要让更多的孩子获得顿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接收的能力。
或者说,面对一道难题,孩子能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添辅助线。在这个地方添辅助线后面的思维才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而不是仅仅追求添上辅助线之后,该题顺利的解决了。
这样的教学,是关于如何合理分配,启发与给予的时间、思考与接收的时间,既要让孩子有获得顿悟的机会,又要有教师不露痕迹的给予。这就是我们教师需要去追求的一种恰当的有效又有“度”的数学课堂。那么,怎样寻找到课堂上的这个“度”呢?
还有,教学时为何总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呢?既然要打破,当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能否在建立与打破之间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在孩子牢牢定势后再来强行打破吧?
比如,某名师上整数倍的时候,孩子说道12是6的2倍,是4的3倍等。孩子总结到,这个几倍几倍中的几就是我们学过的自然数。名师果断出题,12是8的几倍?诶,居然有孩子知道是一份的8,再加半分的8,也就是1.5倍。内心不免暗暗佩服,真乃名师也。让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观念片刻间就获得了提升,或者说,没有让孩子形成思维上的定势。
再有,如何来评价益智课堂带给孩子们思维上的促进力呢?回到学生这一块就是,学过益智课堂的孩子与没有学过益智课堂的孩子在思维上究竟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是否需要有相关的统计大数据来解释……
注:发现自己能提出以上问题,但却没有任何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在此,内心给自己一个鼓励——有问题总比没有问题来的好。
在《最强大脑》节目中,一位只有12岁的小男孩孙弈东,闯入了12强,临场发挥十分稳定,即使是所有选手中年龄最小的,也丝毫没有畏惧。
孙奕东2岁起就开始认字、读书、数学也已经可以计算一些简单加减法了。在三年级时他开始参加数学竞赛,拿下了华罗庚杯、陈省身杯等19个竞赛一等奖等;
同样被称为“数独天才”的高雍涵,同样也是只有9岁,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初中的数理化,却并且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奥数解题方式,当时许多人都表示看不懂,最关键的是他8岁时智力值就已经测试出有146分。
在家长眼中,他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天才”、“学霸”、“神童”。当采访到孙弈东与高雍涵的父母时,他们谈到了对孩子教育的关键:“我觉得我家孩子挺普通的,但因为擅长数学思维,爱钻研这件事情,仅此而已。”
什么是“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也就是指数学思维能力,是一种能用数学的观点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的学习最终也要落实到能力上。
一般数学思维能力强的人,具备两种能力,一是逻辑思维能力,二是数感(数字敏感度)。这两种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来说缺一不可,孩子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算数反应快等都依赖于这两种能力。
数学思维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
1、能数数却不会按数取物
有80%家长在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时候,总觉得教会孩子数数就行,之后却发现,孩子能从1数到100,但在生活中让他数桌上苹果有几个,都数不明白,这就暴露了孩子的计数能力差,对单位根本不了解的问题。这时家长在教他数数时,要记得带入生活中的东西,把数字具体化,比如说8根香蕉,10根筷子,增强孩子的数感。
2、不能独自完成作业
很多孩子在学校上课时能听懂老师所讲的数学内容,但课下独自完成作业就不会做了,这也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差,主动思考能力弱,一旦遇到问题就想着问别人。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辅导孩子作业时,发现孩子题做错了,直接就告诉他正确答案是什么,教他怎么计算,没有给孩子自己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减弱。
通过这两种种数学思维能力差的表现,家长们可以对比下自己家孩子是否存在这种现象。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古人曰:“学贵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当孩子存在疑问时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而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应该使用“巧劲”,而开发孩子数学思维也就是让孩子的大脑“开窍”。孩子在3岁前,会通过自己的动作行为来对外界事物认知。这时用具体的故事或者实物来解释公式、数字的意义对孩子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而此时也是数学启蒙的最佳时期。
而父母在培养孩子数学启蒙时,还要注意: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我认为用游戏来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要比普通的说教更管用,但这里游戏指的不是电子游戏,而是一些书中的益智启蒙游戏,相信只要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思维,孩子的智商一定不会太低。
有一位家长交流说到:自己家孩子在4岁时,就会让他接触游戏绘本,家里那时总共有50多套吧,作为全职宝妈的我,每天陪着孩子做书中的益智类小游戏,孩子也很爱玩,并且数数,算数反应特别快。
这位宝妈总结了一下:一本好的数学思维启蒙绘本非常重要,孩子能在游戏中越玩越聪明。而在这位宝妈孩子所学的数学思维培养绘本中,她最推荐的是《德国好奇狗陪你学——数学启蒙游戏》。
一整个套书中含有丰富的数学游戏,全书共13册,由不同主题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对数学入门。然后逐渐深入到复杂的思维游戏,充分开发孩子的大脑,让孩子的数学思维不断提升,这套书也在德国畅销了30多年。
虽然在我们大人看来,书中的游戏有些幼稚,但却适合孩子的口味。题目都是由知名专家专门根据孩子喜好设计,还包含了300张精美插图,让孩子在做游戏时不会感到枯燥。
本文来自作者[惜香]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AF%B9%E7%9B%8A%E6%99%BA%E8%AF%BE%E5%A0%82%E6%95%99%E5%AD%A6%E7%9A%84%E6%80%9D%E8%80%8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惜香”!
希望本篇文章《对益智课堂教学的思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 对益智课堂教学的思考 为了丰富孩子们学习数学的方式,也为了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为了培养孩子的思考力。近年来,益智课堂类教学模式逐渐的发展起来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