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1分米等于0.1米。
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十厘米等于一分米,十分米等于一米。“米”(metre),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可用来衡量长、宽、高。1983年起,米的长度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1/299 792 458秒内行进的距离”。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长度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米(m)、微米(μm)、纳米(nm)等等。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
长度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米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总目标
教学设计教学;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教具准备;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 ,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 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 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 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一、
“数与代数”领域
本领域的核心目标是结合生活情境,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具体的教材
分析和教学设计中应紧紧把握此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呈现形式是: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建立算式)
——求解模型(探索口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在多
种形式下(口算练习,趣味游戏,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等)下巩固基本的
口算技能。
1.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
,
建立数学模型
本单元安排了四个情境,鼓励学生从每个情境中寻找数学信息,发现
数学问题,
根据实际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和所学运算的意义,
建立算式。
教材通过第一个情境“小树有多少棵”
,目的是启发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
口算方法;通过“需要多少钱”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
(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通过“参观科技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探
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植树”这一情境,引
导学生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在实际问题抽象出算式的过程
中,学生将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已经创设
了买胶卷、租车、买文具等很多的生活情景,也设计了“你还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学到的乘、除法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
首先是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也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一点。常常是有情
境引出算式,探索完算式后,教师就忽略了情境。实际上,情境的作用绝
不仅仅是为了引出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从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计算出结果——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的全过
程。
要获得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有效地运用计算来解决问题,就必须具备
基本的笔算技能。同时,加强估算,也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技能作保证。因
此,本套教材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技能。
本文来自作者[牛静静]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5%B0%8F%E5%AD%A6%E4%B8%89%E5%B9%B4%E7%BA%A7%E5%8C%97%E5%B8%88%E5%A4%A7%E7%89%88%E6%95%B0%E5%AD%A61%E5%88%86%E7%B1%B3%E7%AD%89%E4%BA%8E%E5%A4%9A%E5%B0%91%E7%B1%B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牛静静”!
希望本篇文章《小学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1分米等于多少米》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小学三年级北师大版数学1分米等于0.1米。分米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十厘米等于一分米,十分米等于一米。“米”(metre),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