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言敢谏的文言文翻译
直言敢谏
原文
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摘自《百度知道》
2. 直言敢谏的文言文翻译
直言敢谏 原文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
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摘自《百度知道》。
3. "直言敢谏"怎么翻译直截了当地进言敢于劝谏君主。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曲阳[1]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2-3] 葬礼从简。
[4] 同年入凌烟阁。[5]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4. 魏征敢谏文言文赏析魏征直言敢谏
(上)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下)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危’)。”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5. 翻译文言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
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题解
1. 罪:降罪、治罪
2. 通过李绛的哭诉,皇帝明白了李绛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所以转怒为喜。
3. 李绛是直谏,邹忌是讽谏。
6. 文言文直言诤友的翻译直言诤友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
译文:
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终年九十六岁,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取得成就,就赐与他巾帻、单衣等庶人穿戴的礼服,并与他一起交谈,后来就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吕岱有时出现失误,徐原就直言进谏争辩,又公然在众人之中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感叹地说:“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时,吕岱哭得十分哀痛,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谈论的人十分赞美这件事。
随炀帝杨广有功名吗?
储蓄是指每个人或家庭,把节约的钱存到银行的经济活动。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与中国不同,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储蓄概念是,储蓄是货币收入中没有被用于消费的部分,以个人为考察单位的话,个人的实际储蓄(实际是指名义量除以物价水平,下同)就由个人实际金融资产的增加以及实物资产的增加来表示。
扩展资料:
储蓄的作用:
①作为一项信贷资金来源。通过聚少成多、变消费为积累,用来增加生产建设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加速和规模扩大。
②作为货币的信用回笼手段,可以推迟部分购买力的实现。有利于调节货币流通。
③能够引导消费,有利于居民有计划地安排生活。
关于储蓄的作用,中国经济理论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储蓄作为一种存款,它的增加只不过是流通中货币的减少,没有改变信贷资金来源,而贷款等于存款加流通中货币(发行货币),所以,储蓄实质上没有积聚建设资金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储蓄
从唐朝的贞观之治,能看出大唐盛世形成的原因吗?
功名大把的,开了科举、建了大运河、修建洛阳城、御驾亲征开疆扩土(基本上东南西北他都亲自带部队征讨过,北讨突厥、东征高丽、西伐丝绸之路、南取陈朝)、同时他还开了周围各国来朝贡称臣的先河;这里面他所做的每一条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大唐的盛世其实是躺在杨广的功绩上的
智力的拼音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渊传大唐皇帝位于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此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属于唐人的盛世,于627年改年号叫?贞观?。贞观这个年号一直沿用到了649年,一共历经23年多。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易?系辞下》在?安人宁国?治国方略下,以李世民为首的唐初统治集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经济方面,施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政治方面,驱除酷吏,虚心纳谏,选贤用能;文化方面,广兴学校、中外交流;律法方面,从宽从简、执法公正、慎刑恤狱。以隋亡为戒的勤勉为政、廉洁自律的风气,缓解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政治、文化的大发展,形成了历史有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那今天搜史君就带大家来看看看?贞观之治?的光辉历程。
一,社会人口文化
1,?以民文本?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朝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导思想以民为本?此代表唐贞观时期的?民本?思想全面成熟。亦有?吾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毕,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哀,民哀则国危,国危则君哀矣。?正是由于唐太宗对民本思想的重视,并将其在生活中得到贯彻,从而保障了社会安定,得到了天下臣民的尽心辅佐与拥戴。
2,民富国强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贞观政要?辩兴亡》贞观之初,唐王朝刚从战乱中解脱,当时内部经济萧条,外有突厥骚扰,一切百废待兴,群臣以及百姓对贞观王朝持观望态度。对此,唐太宗非常清楚,惟有民富国强、让民得利方能凝聚百姓、凝聚社会。
(1)从宏观层面,改变国家战略。为了休养生息,为民造富,唐太宗偃武兴文,推崇儒学,治国思想从?武治?转变到?文治?,实现了国家战略发展上的全面转变。
(2)从微观层面,调整具体政策。在经济发展政策方面,他一即位,立刻开始逐步减免农民租赋,之后强化唐高祖时已实行的均田制,尽力达到耕者有其田。
描绘尧舜禹时期有两句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明当时的社会治安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二,政治文明制度
1,三省六部制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新唐书?百官志》初唐时期,官制是沿用隋之官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更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也是?贞观之治?的最优政策,也影响了整个唐朝的三百年。
搜史君认为?三省六部制?使得唐太宗与大臣们可以心平气和的商量,如何避免错误重犯,一项制度创新,这就是复议制度。这复议的过程中,唐太宗看重的是制度的理性,他不能依赖自己的一时判断,而仓促决定。于是在我看来三省六部制是提高了李世民的为政效率。
2,选贤任能
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 、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从各阶层搜罗许多人才,而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 纳谏。其臣下敢于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良好政治风气。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3,轻刑订律
礼禁未萌之前,刑制已然之后,使民在宥,各遂其生,圣人用之,不得已也。《唐律疏议》唐太宗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
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搜史君认为在律法方面,比之后来的武周确实要强很多,没有了政治压力,官员和百姓能把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国家机器在运行之时更加通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最基本的为政原理。
三,社会经济建设
1,农业发达
农业主要是薄赋尚俭,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徵发不夺民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2,手工业发达
纺织业:丝麻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
冶铸业: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陶瓷业:创制唐三彩,邢窑白瓷,越窑青瓷,秘色瓷。
造纸业:益州,宣州的纸最为出名,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造船业:制造出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有?海上霸王?之称,仅在洪州一地就能造出海船五百艘。
农业、手工业是古代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唐朝虽说比之其他朝代相对开放,但是依旧不能完全摆脱对商人的歧视,此时如果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人口也会随之增长。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 ?《新唐书?志四十一》
《唐初期政区与人口》,计算出贞观年间大概有户3,003,202,口12,311,698。平均每户4口人。
3,商业繁荣
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 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最高使用价值。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四,军事方面
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治世。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
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府兵其家免除傜赋,平时在家务农,没有工资,农闲时入折冲府训练。关中折冲府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突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府兵每年服役约三十天,服役时自备轻武器、到服役地前消耗的粮食,每一队十人自备六匹驮马、土木作业器具和炊具等等。
出征时府兵集结,由中央派将领统帅,打完仗府兵回到各自的折冲府,统帅回归中央,以防止将领专兵。加上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五,外交方面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
来自中亚和东亚各国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 ――?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六,国际地位
唐王朝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推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也是空前的。?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
贞观时代,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地位。唐朝皇帝被称作?天可汗?是从贞观时代开始的,是唐太宗为唐朝的皇帝们赢得的。在一个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领域,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可汗。
在唐太宗一班君臣的带领下,中国赢得了非常崇高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很重要,因为只要有国际关系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对立就难免不发生,这在古今都一样。唐朝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中国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中国的地位是最高的。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中国人史纲》李世民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深知要一个国家要想拥有持久的国祚,最最基本的就是满足国民的需求,在保障百姓的日常需求后,还有又能力保证自己的领土不被他国侵犯,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在这个基础上在开展外交活动效果会更好。
从古至今,只要是百姓、国家、统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达到这样的平衡,国泰民安的盛世就一定会诞生。 反之,统治阶级要是不顾百姓死活,不管国家根本利益,朝堂之中明争暗斗不断,那么就如魏晋时期的天下大乱不远了。
拼音:zhì lì(zhi拼音开头的词语 li拼音开头的词语)
注音: ㄓˋ ㄌ一ˋ
词性:名词
结构:智(上下结构)力(单一结构)
解释:
1、才智与勇力。
《管子·形势解》:“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则身逸而福多。”
汉班彪《王命论》:“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
唐吴兢《贞观政要·辩兴亡》:“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明刘基《放歌行》:“龙蛇未分明,智力正争强。”
2、人能认识、理解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周建人《达尔文“进化论”是怎样吸引着我的》:“他的智力并不出众,但他有自己的爱好,并且有毅力。”
《新华月报》1954年第10期:“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词语造句:
1、小孩子现在这个时候应该是在学习说话的,所以现在自己需要注意多和孩子好好的沟通,锻炼,平时的时候,多注意和孩子注意语言的交流,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智力和语言发育来说,相对是比较好的。
2、昨天学校的智力竞赛,我们班参赛同学大显身手,一举夺魁。
3、制胜不凭体力靠智力,成功不靠奇迹靠轨迹。成功不在于是否拿到好牌,关键在于能否将手中的坏牌打好。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里。
本文来自作者[千山]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6%96%87%E8%A8%80%E6%96%87%E7%9B%B4%E8%A8%80%E6%95%A2%E8%B0%8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千山”!
希望本篇文章《文言文直言敢谏》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 直言敢谏的文言文翻译 直言敢谏 原文 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