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作小常识——记叙文写作常识
一、记叙文及其种类、特点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通过叙述和描写,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觉到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或物或景,具体形象地反映出来,达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的目的。
记叙文的种类比较多,从表达方式看,可分为叙事和抒情两大类。
从记叙的对象看分三大类:以记人为主的主要是对人物进行描写,或从外貌、言语、行动、心理等方面直接描写人物,或用侧面烘托,环境描写等手段间接描写人物。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特点是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文章的着眼点放在事情的过程上,而不着力于刻画人物。当然,写事也离不开人。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其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边写景边抒情,做到情由景生,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记叙文的写作范围很广泛。它写人,可以写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写一个人生活中的几个片断,还可以写一群人。它记事,可以记一件事,也可以记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两个场景;它写景状物,可以转换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写,也可以归类分组,依次序写,可以写静态,也可以写动态。记叙文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以写历史的,外国的人和事。可以写重大题材,也可以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叙文是以写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如家史、通讯、特写、新闻报导、人物传记、革命回忆录、参观访问记、日记、解说词等。有的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写成的,但艺术加工也必须符合实际,不允许凭空虚构,如报告文学、游记等。
二、记叙文的要素和人称
记叙文不管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它总要把记叙的内容说清楚。因此,一般来说,记叙文所记的人和叙的事,所写的景和状的物,就一定有它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前因和后果。因此,记叙文中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空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就是记叙文的六要素。如果文章中缺少这些要素,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不完整,眉目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思想。因为文章虽然取材于生活的某一方面,但必须通过反映生活的文体或是一个完整的部分,使读者完整的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说明的道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要使文章眉目清楚,脉络分明,结构完整,也必须在文章中恰当地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否则,读者就很难把握作品的主题,很难找出文章的脉络和事物的因果关系。
记叙文并不是每篇都必须具有“六要素”。如果读者对所写事情比较熟悉,不会发生疑问,其中某些要不比也可以省略,不一定都要写出。在记叙文中,写什么,不写什么,哪儿该详,哪儿该略,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要来确定。不过,写记叙文一般总要考虑这几个要素的,而且在一篇记叙文中,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及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必须统一,不能在写此时此地时又去写彼时彼地的人和事,人物、事件必须与时、地的特点吻合。时、地、人、事的记叙如有变化,一定要将其转换说清楚,才不致造成表达上的混乱。
记叙文的人称一般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这得看主题与内容的需要。以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鲜明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
三、记叙文的结构形式
按时间先后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叫纵式结构。
按空间的转移或事件性质分类来组织材料的叫横式结构。
介于上述两种结构之间的是纵横交错式结构。
1、纵式结构
可以使读者原原本本的了解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掌握人物成长或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比较容易突出中心,给人以深刻完整的印象。但写作时要注意确定起止,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帐。
按时间先后或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叙述的方法叫顺叙。在纵式结构中除了顺叙的方法外,还有倒叙、插叙和补叙三种叙述方法。
所谓倒叙,就是不完全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先写事情的结果或后发生的某件事情,再写事情的原因,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所谓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情况,以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所谓补叙,就是在有的记叙文中,往往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与主要内容有关的人或事件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是:插叙是情节发展的补充,能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插叙部分的前后往往要有起过渡作用的话,前者是把话题过渡到插叙部分来,后者是把话题再过渡回去。补叙大都没有什么情节,前后也往往没有什么过渡的话,如果去掉补叙的话,前后内容仍可连接。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没有呆板的格式,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灵活运用。
2、横式结构
横式结构是按空间的转移或事件性质的分类来组织材料,进行记叙的。它的好处是:不受时间限制,按问题性质来写,能够突出几个主要问题,或几个主要事物或事件。
3、纵横交错式结构
把纵式结构和横式结构互相结合起来的结构。
四、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写作,除了要注意记叙的种类和特点,记叙的要素和人称,记叙的结构形式等以外,还应注意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过渡和照应、剪裁和表达方式等问题。
写好记叙文,确定线索至关重要。所谓线索,就是贯穿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如果说教材是一颗颗的珍珠,那么线索便是将这些珍珠连成串的一根线。线索的作用在于把记叙的人物和事件联系成一个整体,使文章显得井井有序。
记叙的线索多种多样:可以是某一事件,可以是某个人物,可以用时间为线索,可以用空间为线索,可以用某句话,可以用作线索的事物虽多,但不是随便什么事物都行,必须根据不同的题材,选取既能表现中心思想又能贯串全文始终的事物作线索。
一般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更多的线索。在有复线的文章里,必须有一条主线,其他的为副线,这样主次才分明,条理才清楚。
在写作时,要注意线索的连续性,即线索要从头到尾,不能中断,否则文章的结构就会杂乱。
五、记叙的顺序
要把文章的内容记叙清楚,还必须注意记叙的顺序。所谓记叙的顺序,是指记叙人物的先后次序。顺序是文章条理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安排好文章的顺序,可以使记叙的内容有条不紊,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鲜明表达。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时间为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它又是在一定的时间里发生的,所以记叙性的文章大多是以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顺叙、倒叙和插叙都是从时间的顺序上来说的。倒叙、插叙是为了使文章产生波澜曲折以吸引读者而采用的变通手法,还是以顺序为基础。
2、以空间为序。写景要注意远中近、高中低,写物要注意里外旁、上中下,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由外到里,或与此相反。
总之要符合人们的观察习惯和视线移动的规律。切忌忽远忽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让人看不出头绪。参观记、游记,常以人的行踪为序,行踪变化也就是空间转移。
3、以事物性质为序。按事物几方面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引为顺序,把表现同一思想内容的材料放在同一部分,各部分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表现共同的中心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杂的记叙文中,由于头绪多,内容丰富,按一种顺序来写,难以安排结构,因此,就出现以一种顺序为主,兼顾其他顺序的写法。
在写作时,或采用一种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而兼用其他顺序,不能几种顺序齐头并进,更不能随意改变顺序或几种顺序混杂不清,否则造成文章结构上的混乱。
六、过渡和照应
过渡与照应是使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脉络畅通,线索分明的一种重要方法。
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也就是语言上的承上启下。
文章的过渡有几种情况:一是意思发生转折的地方。二是表示事件或场面转换的地方。三是在顺叙与倒叙、插叙相衔接的地方。其他在内容进展幅度较大的地方,在叙述与议论抒情相接的地方,也常需要过渡。
过渡的方式,有时用过渡段,有时用过渡句。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必着力显示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如“既然、那么、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不必拘泥于一种格式。
所谓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
照应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二是行文和标题相照应。三是行文中关键性词句的反复照应。其他还有细节的前后照应,伏笔和应笔的前后照应等。
在写作时,要善于运用过渡的照应,否则文章就会松驰无力,难于聚拢成篇。在运用过渡时,与上下文的勾联要自然结合,切不要生拚硬凑;在运用照应时,要做到前面说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的前面要有交代,不能照而不应。
七、剪裁
所谓剪裁,就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凡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的就详写,次要一些的就略写,与此无关的就不写。
有时候,许多材料都有意义,都能表达中心思想,那就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所谓点,就是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事例;所谓面,就是某方面的一般材料。前者可作具体描写怕者可概括或只作简单交代。
在写作时,精心选择和安排材料,不能不分主次巨细,平均使用力量,似记流水帐一般面面俱到,那样就会繁简失当,本末倒置。不注意取舍,随意堆砌材料,是不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八、表达方式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间或还有说明。但是,这几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情况并不是篇篇相同,而不同的文章在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时是有所侧重的。每篇文章除了采用叙述和描写这两种主要表达方式外,有的议论与抒情成分多一些,有的说明万分多一些。抒情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是作者在叙述之后站出来直接抒情。有的抒情是与记叙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是通过描写来抒情。
我们要根据题材特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愉当地运用这几种表达方式。写作时,应该尽力做到记叙要清楚、具体、详略得当,所选用的材料新鲜;描写要生动形象;说明要准确;抒情要抒真情,不到感受人之处不抒情,抒情要为形成文章感情上的高潮服务;议论力求精辟,画龙点睛。
以上的几个方面,共同的要求是要紧密地围绕中心思想,要为更好的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1.诗人有趣的文学常识小故事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 (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701—762年),唐朝,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绝句 [唐]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邺(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夏意 苏轼 别院深深夏席清, 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 梦觉流莺时一声 苏轼 (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 ***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代表作有《桃花源记>>>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649~675年),唐代诗人。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2.经典实用的文学小常识
《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学常识》 中国文学 文体、术语、理论 文学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国学 “国学”的说法,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在章太炎、鲁迅、王国维、胡适等一大批国学大师的推动下。
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 国学又称国故。
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分。 体裁 体裁又称“样式”。
一般指各种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艺作品结构的稳定形式。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会不断地有新的体裁产生。我国文学体裁大多采用四分法分类,即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每一种文学体裁中,又分为若干样式。
诗歌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体裁,它产生于劳动中,具有想象丰富。饱含感情,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
诗歌以情感为直接表现对象,表达人民情感的诗作往往深受人民喜爱,成为不朽之作。诗歌就形式方面而言有格律诗、由诗、散文诗、民歌等;就音律方面而言,有韵诗、无韵诗两类;至于叙事诗和抒情诗,则是按表现内容划分的。
诗、词、曲的区别 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诗歌最高成就在唐代;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词的鼎盛时期在宋代;曲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句法更为灵活,盛行在元代。 诗歌的分类 1.按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分抒情诗、叙事诗等; 2.按所表现的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史诗、牧歌、颂歌、哀歌、哲理诗等: 3.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打油诗、格律诗、自由诗、十四行诗、散文诗、民歌等。
古诗 广义的“古诗”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一切用古汉语写成的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部分。
所谓“古”和“近”,是就唐代而言的。唐代形成了一种“格律诗”,当时人称为“近体”,那么对唐以前的诗,便称为“古体”了。
古体诗 唐以前的诗的称呼。它不受格律形式的限制,押韵自由,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可长可短,不讲平仄、对仗。
它包括《诗经》、古乐府、乐府民歌及六朝以前文人所写的四、五、六、七杂言诗,都称为“古体诗”。 绝句 绝句又叫“截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七言均四句,押韵平仄较自由。
就诗歌分类而言,古绝句实际上可视为形式自由的古体诗。 近体诗 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的“格律诗”。
其特点是:章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平仄、押韵、对仗都有一定的规律。它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新诗 新诗是“五四”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它冲破了古体诗歌严格的格律束缚,在借鉴外国诗歌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我国民歌的优良传统,采用运行加工提炼的白话语言,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
抒情诗 抒情诗的特点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来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即使是描绘典型事物也是为了言志或寄情。
其志其情,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生活,同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 叙事诗 叙事诗的特点是以叙事为主,与抒情诗相比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它的叙事饱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要求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说理诗 说理诗从广义上来讲包含在抒情诗内,它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哲理。 自由诗 自由诗的特点是不受格律限制,其字数、句数完全按抒情、叙事的需要而定。
多采用口语,有一定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能够比较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 格律诗 格律诗发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朝。
指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的诗。它的字数、句数、节数、平仄音调、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需要变化,也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
现代格律诗,形式比旧格律诗自由,但仍讲求格律。 散文诗 诗歌的一种体式。
具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深刻内涵的散文式的诗体。散文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常在有限的篇幅中包藏丰富的哲理或发人深省之处,引人联想和揣摩,给人以启迪。
它每句无固定字数。整散不一,也不分行排列,呈现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虽形散而神聚,富有诗的神韵。
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代一种与音乐有关的诗体,两汉时最为盛行。汉乐府诗创制了杂志体诗歌以及完整的五言诗,内容有较多的叙事性,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体诗歌的新发展。
著名的作品有《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文人诗 文人诗是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就不再是民歌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属于文人诗。
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成。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
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 词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
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
3.经典中国文化常识有哪些
文人书斋名趣 我国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书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
刘禹锡--陋室 诸葛亮--茅庐 杨 雄--玄亭 陆 游--老学庵 蒲松龄--聊斋 张 溥--七焚斋 刘 鹗--抱残守缺斋 梁启超--饮冰室 鲁 迅--绿林书屋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柳亚子--羿楼 梁实秋--雅斋 孙 梨--耕堂 姚雪恨--无止境斋 杨树达--积微居 丰子恺--缘缘堂 梅兰芳--梅花诗屋 冯友半--三松堂 王 力--龙虫并雕斋 阮章竞--苦噪楼 陈 恒--励耕堂 历代文坛“四大家”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代赵孟页?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 、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扬州八怪”与“秦淮八艳” “扬州八怪”是指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在扬州卖画的一批“怪画家”。
他们的绘画风格与当时的正统画家有所不同,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当时的习俗也不大一样。 他们是:李渔、郑燮、金农、高凤翰、李方膺、黄慎、边寿民、杨法、汪士慎、高翔、陈撰、罗聘、闵贞、李勉?。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生活在古城金陵的八位名妓。 “八艳”是:卞玉京、陈圆圆、马湘兰、柳如是、寇白门、李香君、顾横波、董小宛。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与补充。 名与字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1)名与字意思相同,战国诗人屈平,字原,平与原是同义词。
三国时大将周瑜,字公瑾,瑜与瑾都是美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字子固,巩与固也是同义词。
(2)名与字意思相反。 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字子明,蒙与明意思正好相反。
南宋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语义相反。 (3)名与字语义相关联。
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字笠鸿,有渔翁戴笠的意思。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而大鹏展翅就是飞。
(4)名与字取自古书古典。 三国时曹操,字孟德,是丛《荀子》中“夫是之谓德操”中而来的。
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面加个“子”,表对男子的尊称,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字子瞻。 用“元,公,德,文”等褒义词起字,表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例如:桃渊明,字元亮; 周瑜,字公瑾; 刘备,字玄德。 在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往往加上“姓”。
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大臣们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平的作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1)用“文武昭景宣惠元平康明”表褒扬; (2)用“灵厉炀”表批评:历史上的周厉王,暴力且多疑,“防民之口,甚与防川”,故谥号“厉”; (3)用“怀慰哀”表哀怜,《屈原列传》中的楚王,屡次被张仪等欺骗,客死于秦。
令人哀怜,故谥号怀。 (4)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也给谥,称私谥。
注?给人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 例如《五人墓碑记》中的周顺昌,死后“赠谥美显,荣与身后”,周顺昌死于明熹宗之时,崇祯皇帝即位后才追赠谥号。
书院 书房 古代 戏曲 我国十大古典悲剧和喜剧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流卿作; 《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 《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 《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 《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传作; 《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 《琵琶记》(南戏),元末高则诚作; 《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 《长生殿》(传奇),清初洪升作; 《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 十大古典喜剧 《救风尘》(杂剧),元代关汉卿作; 《西厢记》(杂剧),元代王实甫作;。
4.文学文化常识
1.女子 男子 2.兵器 玉器和丝织品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3.《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4.真、草、隶、篆 5.“风”指《诗经》“国风”,“骚”指《楚量辞》中的《离骚》 6.《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7.《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8.“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氦护份咎莓侥逢鞋抚猫《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10.《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11.《家》、《春》、《秋》 12.《春蚕》、《秋收》、《残冬》 13.《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4.《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15.《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16.夏洛克、阿巴贡法、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 17.礼、乐、射、御、书、数;《易》、《书》、《诗》、《礼》、《乐》、《春秋》 18.柳宗元;《小石潭记》 累死了。
楼主加分!!。
5.文学趣味知识:古今文坛名人轶事
(一) 友 善 常 唱 和
翻开白居易,元稹诗集,彼此唱和,酬答的诗篇几乎随处可见。白居易《与元九书》说:“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成,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他们之间的友谊,长期以来传为佳话。 815年春,元稹 降职通州司马,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是: “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不数月,白居易又被贬江州司马。元稹听到消息后,也写了一首诗: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 他们互相尊重,并且十分喜爱自己挚友的诗作。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把元稹的诗句写在屏风上,朝夕咏颂,元稹在阆州时也曾亲手把白居易的诗写在西寺壁上。白居易有诗讲到这件事: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一种在唐代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的自然流畅的风格。尽管他们的成就不尽相同,风格也各有特色,但中国文学史上把他们连称“元白”。却是很有道理的。 原作:王宜早 《古今中外》
本文来自作者[幻安]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6%B1%82%E6%96%87%E5%AD%A6%E5%86%99%E4%BD%9C%E5%B8%B8%E8%AF%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幻安”!
希望本篇文章《求文学写作常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学写作小常识——记叙文写作常识 一、记叙文及其种类、特点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它通过叙述和描写,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感觉到的,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人和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