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和英法联军展开了激战。当咸丰皇帝得知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马队战败后,第二天就匆忙带领后宫妃子和一批亲信大臣,以?北狩?的名义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并且一直到驾崩都再也没有回过京城。在咸丰皇帝逃走以后,清廷等于把整个京城都拱手送给了英法联军。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接绕过京城东北郊闯入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和瑞麟的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作抵抗就四散溃败。反而是守卫圆明园的二十多名技勇太监,在首领任亮的带领下奋力抵抗,最终全部壮烈殉职。当天晚上7时,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入福海身亡,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建筑艺术杰作遂落入英法联军手中。
第二天,数不清的英法联军士兵冲入圆明园进行抢掠。在长官的刻意纵容下,失去约束的士兵们不但抢掠文物,还肆意毁坏园中珍贵的建筑物。能搬走的东西全部被抢走,搬不动的东西则全部被毁坏。在经过多次劫掠之后,往日璀璨如明珠一般的圆明园被彻底摧毁。为了毁灭证据,10月18日,英法联军又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这座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被付之一炬。
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时,本意是为了毁灭证据将圆明园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占地面积实在太大,而且各处景点又太过于分散,再加上园内水域面积辽阔,使得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同治十二年冬天,清廷对圆明园遗址进行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正觉寺等。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京城,已经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和重建完成的颐和园(原清漪园)再一次成为他们的目标。虽然圆明园在数十年前已经被英法联军劫掠过一次,但是依然有几处建筑幸免于难,这些建筑内依然藏有大量珍宝。可是经过八国联军再一次洗劫之后,圆明园彻底成为了一片废墟。为了毁灭证据,八国联军再一次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在一片混乱之下,无数窃贼也趁乱涌入圆明园,盗采园内的珍贵树木和假山奇石。
八国联军究竟从圆明园和颐和园抢走了多少珍宝?现在已经很难去估算一个具体的数字。圆明园和颐和园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中所收藏的文化艺术精品数不胜数。例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他的一生所藏有很多后来都被放入圆明园和颐和园。现在号称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女史箴图》,就是乾隆皇帝生前最喜爱的古画。当初这幅画就是被英军中一个名叫约翰逊的上尉,从他所驻守的颐和园中抢走的。
现在那些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中的镇馆之宝,有很多当初都是八国联军从中国抢走的,例如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明嘉靖版《永乐大典》,《女史箴图》等。这些被八国联军抢走的文物,每一件都堪称是无价之宝,根本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其价值。这些古代艺术杰作,每一件都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
随着我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在国际上也享有了大国地位。在文物专家们的建议下,也开始讨要那些被八国联军抢走的国宝。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法国、美国都先后归还了一些当初抢走的文物,例如法国前些年主动归还了当初从圆明园抢走的十二生肖中的兔首、鼠首,美国在前几年也先后归还过几次文物,去年更是一次性就归还了300多件珍贵文物。
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渐提高,当初纵火焚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大多数都知错归还文物。其中态度最诚恳的就是德国和意大利两国,早在1955年,时任德国总理格罗提渥访华时,就主动归还了3册《永乐大典》。前两年,意大利也一次性归还了796件珍贵文物,而且在交还文物时态度十分诚恳,并且也对此表示了歉意。
在当初闯入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八国联军中,沙俄和奥匈帝国已经灭亡。不过,后来前苏联在1951年的时候归还了11册《永乐大典》,并且在1954年又归还了52册《永乐大典》。可以说,当初的八国联军,除了已经彻底解体的奥匈帝国之外,有五个都归还过文物。只有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没有归还过文物,而且不知悔改态度十分坚决,根本不打算归还当初所抢的文物。
追讨文物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这些年来,我国的文物专家们也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追讨文物,很多海外华人也纷纷解囊,将花费重金拍到的文物无偿捐献回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追讨的文物,并不是因为其文物本身价值如何,而是这些文物每一件都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我们必须要拿回来。就像文物专家们在追讨文物时说的那样,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要;属于我们的,一定要拿回来。
八国联军的人数,确实并不是很多,最多的时候,也不过3万人。相对于太平天国的上百万人,区区3万人,而且远道而来,确实应该不算什么。但问题是,太平天国撼动不了北京城,八国联军却把慈禧撵到仓皇出逃,远远地躲到了西安,这是怎么回事呢?
(八国联军进京)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八国联军入侵,是清朝军队最弱的时候。清朝为什么能够消灭太平天国?不是靠正统的清朝八旗军,而是靠地主武装。在天平天国起义之前,清朝是没有地主武装的。是因为清朝八旗军在太平天国的冲击下,实在不堪一击,所以清廷只好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汉人大臣组织地主武装,和太平天国厮杀。同时,又得力于太平天国内讧,所以清廷才侥幸绞杀了起义军。不过,当太平天国以及后面的捻军失败以后,清廷怕地主武装做大,成割据的藩镇,于是解散了地主武装。这样一来,清廷就没有了足够的力量对付外国军队的入侵。而慈禧太后不得不依靠不靠谱的义和团来和洋人作战,这就是清朝军队实在战斗能力极为低下的表现。
(义和团运动)第二,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并未全力应付。面对太平天国,和面对八国联军,清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攘外必先安内”,这不是近代才提出的主张,是自古以来就这么认为的。宋太宗就明确地说过这样的话。为什么古代统治者总是拼命地打击内部的起义,反而对外部的侵略多采用妥协的政策呢?因为他们觉得。内部的反抗,将会动摇整个帝国的根基,目的是与现有统治者争夺天下,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而外部的侵略,基本上是抄掠财物,得到好处就会撤退。要想把现有帝国打下来,他们也没有那样的能力。对于八国联军来说,这种情况更典型。因为八国联军都隔得比较远,打下地盘一般也拿不走。他们的目的,更多的是掠夺清廷的资源,获得清廷的真金白银。而清廷认为,真金白银,又不是自己在出,是老百姓在出。因此,犯不着拼了老命和八国联军作战。
(清军对抗八国联军)第三,八国联军入侵,清军有“恐洋症”。和太平天国打仗,那是一波流的作战。虽然过程很艰难,被太平天国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太平天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很快就灭了,所以,所受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和洋人打仗则不一样。清廷和洋人打仗,没有一次打赢了的。两次中英战争,还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就使得清军患上了“恐洋症”。西洋人打不赢,东洋人打不赢,所有的洋人都打不赢。并不是说清军的实力就完全不堪一击。但是因为有“恐洋症”,心理上一开始就输了。还没开始打呢,清军就害怕了,就退缩了。因此,就算八国联军的军队人数不多,清军也是节节败退,不敢奋起反抗。(
参考资料:
《清史稿》)本文来自作者[瘦小爽]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7%84%9A%E7%83%A7%E5%9C%86%E6%98%8E%E5%9B%AD%E7%9A%84%E5%85%AB%E5%9B%BD%E8%81%94%E5%86%9B%E7%8E%B0%E4%BB%A3%E9%83%BD%E6%8A%8A%E4%B8%9C%E8%A5%BF%E8%BF%98%E5%9B%9E%E6%9D%A5%E4%BA%86%E5%90%9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瘦小爽”!
希望本篇文章《焚烧圆明园的八国联军现代都把东西还回来了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和英法联军展开了激战。当咸丰皇帝得知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马队战败后,第二天就匆忙带领后宫妃子和一批亲信大臣,以?北狩?的名义逃到了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