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学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至汉武帝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1、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又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繁荣景象。
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以及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等,也包括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
2、背景
战国时期,旧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思想文化领域气氛活跃,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许多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3、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学派主要是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等。
儒家——人物:孟轲(孟子)——代表作:《孟子》——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儒家——人物:荀子——思想:实行“礼治” 。
墨家——人物:墨翟(墨子)——代表作:《墨子》——思想: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家——人物:韩非(韩非子)——代表作:《韩非子》——思想:反对空谈仁义,强调要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道家——人物:庄周(庄子)——代表作《庄子》——思想: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4、影响:
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现实意义: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例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扩展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参考资料:
儒学形成(百家争鸣)的背景,代表人物和观点,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2、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并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全归周王室所有,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田亩收税,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原有的经济秩序遭到很大破坏。?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来的周天子统一号令天下,但这时原来受周天子所封的诸侯现在成了许多各自为政的国家,互相兼并、争霸,大国凭借实力争得盟主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
(3)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学校原来设在官府,文献典籍和学习工具也为官府所垄断,这就是所谓的“学在官府”。
其中,一些人开始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出现了私学。由于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扩展资料
1、历史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2、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3、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杨朱;
墨家——墨翟;
法家——韩非、李斯、商鞅;
兵家——孙武、孙膑
参考资料:
历史必修3第一课重点及笔记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各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呜的学术繁荣局面。
代表人物及观点:孔子(儒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首创私学,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老子(道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墨子(墨家):兼爱,非攻。
孟子(儒家):春秋无义战,主张仁政治国,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庄子(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法家):主张改革,实行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孙武(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影响:各学派互相辩论,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学术局面。
要点精析
要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02:25~00:12:38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衡,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
“士”指当时的知识分子。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规律: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中国后来思想文化的五彩缤纷。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点二: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高清课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00:12:39~00:30:52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丰富和发展,到战国后期时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对于该知识点主要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生活经历:出生于春秋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做过下级官吏,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后周游列国,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张,但遭到冷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出“六经”。
(2)孔子的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克己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治思想上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③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孟子:战国中期人,被尊称为“亚圣”。
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
(4)荀子: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主张“性恶论”,但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和法制,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要点三:比较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作用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1)治国策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2)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认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思维拓展:古为今用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地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3、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本质
以君为本
人民当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目的
维护君主制统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恒产、轻徭薄赋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课外拓展
名言欣赏
人文修养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的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已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之言。
历史词典
克己复礼
《左传·昭公十三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孔子对此称引,并将其具体化为“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论语·颜渊》)。
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之情欲,使思想言行均符合礼之要求。
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人伦仪轨之最高典范即“仁”之境界。
——郑天挺等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表格复制不好,我这里有资料,要的话留邮箱给你发过去,北京四中的资源
本文来自作者[向云]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7%99%BE%E5%AE%B6%E4%BA%89%E9%B8%A3%E4%B8%AD%20%E4%BA%89%E4%BB%80%E4%B9%88%20%E9%82%A3%E4%BA%9B%E4%BA%BA%E5%9C%A8%E4%BA%89%20%E4%B8%BA%E4%BB%80%E4%B9%88%E4%BA%89%20%E4%BA%89%E5%BE%97%E6%80%8E%E4%B9%88%E6%A0%B7%E3%80%8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向云”!
希望本篇文章《百家争鸣中 争什么 那些人在争 为什么争 争得怎么样。》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百家争鸣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学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至汉武帝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1、百家争鸣“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