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和数学有关系的活动如下: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
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富有文采的主题:纪念屈原为主题、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吃粽子为主题。
1、纪念屈原为主题:
首先要了解到屈原的前世今生,了解一下屈原的成就与屈原的历史,可以从对历史的贡献来谈,也可以选择屈原投江这件事,把事情解释清楚,把历史交代明白。
2、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
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来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或者是端午节有哪些历史小故事,端午节大家都在干什么,顺带可以引出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扩展一下知识点,这样更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3、吃粽子为主题:
对于正常的人来说,端午节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吃粽子了,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比较喜欢吃,可以从口味/历史方面来讲述一下粽子的来历,然后结合一些粽子的奇葩口味进行扩展,有意思还生动。
端午节传承发展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据河姆渡遗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
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百越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时端午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我带大家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吧。
但是你知道端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吗?“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一、纪念屈原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二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除了屈原与楚怀王的故事是真的,其他都是传说,哈哈。事实上,闻一多老先生经过考证,端午节是由四五千年古代南越民族举行龙神图腾祭祀的习俗演变而来。吃粽子、赛龙舟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并且发源于水乡吴地。历代吴越人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证明自己是龙的后裔,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所以苏州的民间除了挂戴五色线之外,在胸前挂一个长命绺。今天太湖流域即苏州一带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发源地。这种考证也是经过很多史学家论证和认可的。
这些端午习俗,你知道吗?端午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挂艾草、菖蒲、榕枝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非文化遗产习俗。
如在福建晋江,端午节要吃煎堆;重庆在端午节这天,要烹蛇羹;江苏扬州,吃十二红;浙江宁波,五黄六白;陕西人会点雄黄酒;而在贵州,人们则会游百病等等。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去灾的愿望,有很好的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这也算是端午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本文来自作者[南风未起]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7%AB%AF%E5%8D%88%E8%8A%82%E5%92%8C%E6%95%B0%E5%AD%A6%E6%9C%89%E5%85%B3%E7%B3%BB%E7%9A%84%E6%B4%BB%E5%8A%A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南风未起”!
希望本篇文章《端午节和数学有关系的活动》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端午节和数学有关系的活动如下: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