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和刀叉折射出什么文化?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奢侈闻名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而从造字法来看,“梜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的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你没觉得筷子属于中国古文化吗-这个筷子文化的出处有没有依据?

小题1:①不能去掉,“已知”是“目前所知道”的意思,起限制作用;②写出了现在所知道最早的铜筷是出自云南一墓中,不包含未知的情况;③若删去,则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合;④“已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名筷生产地的广泛,表明我国筷子文化源远流长

小题1:①制作材料 ②文化内涵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一般方法为:表态+解释+分析效果+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先根据说明方法的类型来辨别说明方法,再根据具体语句来分析作用。作用一般是该段的中心句或者该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5、6两小节的内容来填写合适的内容即可。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筷子是发明于中国,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筷子是我们日常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先秦的时期称为:“梜”,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箸”,到了明代被称为:筷。有多种不同的材质制作成不同风格的,分别有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我们现在多用木筷、不锈钢筷子,还有塑料筷子等等。

筷子的起源,是有出土文物可以证明的,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证明了筷子的使用至少有3000年历史。

另外关于筷子的起源,还有很多民间的传说,比如一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二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的说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的筷子。

其实不管怎样,都在证明筷子源于我们中国,而且与我们中国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标准筷子,应该是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这是对应着天圆地方。中国筷子的标准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长,代表着我们人类的七情六欲,告诫我们要克制我们的欲望。

筷子蕴含了对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拿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方,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

筷子蕴含了国人对易经中的太极与阴阳的理解:太极为一,阴阳为二,拿筷子时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筷子是伴随着人们推开野蛮而获得的战利品,从它出现至今,至少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以下为大家分享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1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6、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这是文雅的表现。

7、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8、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2

筷子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吃饭的必备工具。更为确切的说,筷子古称箸,是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主要地区。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筷子也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餐具。世界上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是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这个习惯几千年也没有改变过。

小小的筷子、简单的筷子,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包括朝鲜、韩国、越南、蒙古、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几千年以来吃饭进食一直都是用筷子。其实这小小的简单的筷子有它的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筷子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国粹指的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用筷历史至少已有3000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等传说。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筷子文化在中国也上演了几干年的历史。中国和西方国家在饮食文化及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单从吃饭用具上来看,中国人吃饭使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各的习惯。刀叉和筷子,别看这两者只是小小的进餐用具,却大大的反应了了东西方人进食习惯的不同,以及东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各有之特色。细究我国的饮食文化,筷子文化占据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筷子的使用,不仅解决了我国几干年来的饮食用具问题,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人注重力求力事力物台于自然之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筷子,别看只是两根细细的长木棍,从饮食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一种进餐工具,筷子除了影响我们的饮食之外,其包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得我们深究、了解、继承和发扬。然而,近些年来,筷子文化在我国的年轻一代中似乎并没有得到完整的继承及发扬,相反地,在不知不觉中,筷子文化正慢慢生也在流失。

该如何挽救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就这一问题来浅谈个人一些微不足道的见解。

筷子文化的流失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我们今天使用的筷子和它的祖先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出现了用塑料等‘’高科技’’材料制作的筷子日渐变多而已。筷子的演变发展,代表着中国几干年的智慧结晶。对于筷子,古今中外很多著名大师对其都有过高度的赞赏。法国作家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相对于刀叉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像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温柔动作。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东方文明”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似乎得不到应有的完整继承。随看身边的“80后”"90后”,又有几个了解筷子的使用禁忌的?或者说又有几个会正确使用筷子的?大多数年轻一代对筷子的使用方法都是类似抓铅笔的姿势,而铅笔与筷子都有‘长而笔直’’的特点,所以导致很多人误认为使用筷子和铅笔是一样的方法姿势。而在餐桌上该注意的各种筷子使用礼节,想必更是没有几个年轻人真正了解的。

归根结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国人对筷子文化的不够重视,而在这一过程中,鉴于筷子的使用多见于日常家庭饮食当中的特殊性质,父母本应该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是倘若父母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产生这种现象也不足为怪了。

从筷子文化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筷子文化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小部分,然而,从我们对筷子文化的“窥视”中,不免让人对如何继承承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产生担忧。就像筷子的历经过程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经讨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已经深深融入中华子孙的思想及行为规范之中,但是近些年来年轻一代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受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又让人们担忧,新一代的成长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这涉及到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筷子文化源自饮食文化,大部分体现于家庭饮食之中,该如何继承筷子文化,笔者认为,将其与家庭教育融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细究起来,筷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实也属于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当今社会,为什么产生越来越多的‘’崇洋媚外’’现象,或是引发了青少年丢失祖国传统文化的危机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现代家庭的很多父母没有重视传统文化,或是父母本身也有‘’嫌弃祖国传统文化故而‘’崇洋媚外’’的怪现象。家庭教育重在言传身教,父母本身的文化素养如何,在教育子女过程的初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文化偏向’‘意识,随看孩子的成长,慢慢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否。

筷子的使用规则要求执筷子既要方便、灵活,还要牢靠、雅观。看一个人持筷、用筷便可知他的出身教养、品格个性以及脾气涵养、行当职位等,深言之,就是一个人的用筷礼节就能体现出他的家庭教养。

加之,就筷子本身使用结构而言,其暗含‘’一日要直,二日要齐,三日要和 的为人处事道理,若为人父母的将这些传统道理加以仔细揣摩,就不难看出这与我们传统道家思想提倡的‘’大和’思想不谋而合了,由点带面由表及里,一举多得,一顿饭的时间,即让孩子了解了祖国的传统文化,又让他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岂不乐哉?

由此,重视筷子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就变成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这样一来,一个看似比较宏观的国家传统文化继承问题,就细化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教育问题上了。

当然,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环境过程中,也要发挥学校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阵地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而教师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主体,除了要充分掌握利用好传统文化载体一一文本的讲解与教学外,也要求教师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内在气质,还要求从实践中掌握或搜集大量的素材以作说明和论证,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转化于有形的文字讲解从而准确地传达给学生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学生在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选择性上的盲目性,教师能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指正,从而更深一层地懂得怎样用传统文化弥补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

传统文化继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重视家庭和学校的作用,社会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比如开设“家长课程’’以改变中国传统的典型家长制教育方式的缺陷,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的各种媒介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养成全社会对传统文化关注和学习的风潮。

筷子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

对于中国人来说,使用筷子过于习常,以至于熟视无睹。然而,筷子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载体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对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关注。但也正因如此,这种作用才更为无形和巨大。可以说,不管是筷子的起源、外观或是命名都深深地打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一、从筷子的起源看中国传统文化

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必定经历过直接用双手抓,捧而食的阶段。然而,随着进餐工具的产生和不断演变,炎黄子孙最终放弃了用手指和刀叉而形成了用筷子进食的传统,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呢?

1、吃热食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的热食习惯可谓是与生俱来的。从消化生理特征上看,谢文伟的《易经于东方营养学》就提到:现代解剖学发现,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消化系统的细微结构并不相同,各种消化器官之间的形态结构与组织结构也有差异。而东方人是偏向热食、熟食的。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消化生理上的需要,古人必然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人们所喜欢的热食。而随着火的发现和利用,先民们由于不能直接用手抓取熟食,就借助竹枝来放置和翻动食物。经过长期的练习也就学会了用竹条夹取食物的方法,于是就有了梜,即筷子的雏形。

此外,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活动。而在祭祀中,进贡食物便是一项重要内容。又因为他们认为鬼神主要是吸收食物的精华,所以在生产技术较为低下的时代,烹煮食物所散发的热蒸气无疑被视为精华的最好体现。这也就造成了人们视热食为礼食的传统。而热食的普及势必会淘汰用手直接取食的原始方法。

2、传统农耕文明

在远古时期,先民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动物。然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所以人们因饥饿所迫,便转向了吃庄稼。而三大流域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使得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较早地进入了农耕文化形态,并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这也就决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便是粒食传统。

不论是黄河流域的黍稞亦或长江流域的水稻,这两种粮食都可以直接剥壳经过烹煮后得到饭和粥。而一旦确定以饭和粥作为主食,则必不会把刀叉作为主要进餐工具。另外,受农耕文化的影响,羹成为古代先人的主要菜色。而羹汤中的菜肴不仅不便于直接用手抓,更无法用刀叉切取,于是用两根小木棍去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3、瓷饭碗的使用

中国古代陶盌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瓷盌则发现于汉代遗址中。而根据《说文》的解释,盌就是饭器。后来被写作碗。可以说,饭碗作为盛食物的工具很早就产生了。然而饭碗不止局限于盛放的功能,还可以作为进食的辅助工具使用。而随着瓷的发明,碗壁的厚度也大大降低了,更加方便人们以口就碗啜饮。从而弥补了筷子不便获取流质食物的不足,使其与筷子的配合更为天衣无缝。而筷子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

二、从筷子的得名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得名还经历了由箸到筷再定为筷子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这种命名的变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传统文化气息。

早期的筷子被称为箸,目前找到的最早提出著的典籍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喻老》中的昔者,纣为象箸箕子怖。而箸这个名称也被一直沿袭下来。直到明代,箸改名为筷。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无中为甚。从箸改为筷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避讳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此外,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崇尚偶数。因此,又在筷后面加上了子这一后缀,最终命名为筷子,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期待。

三、从筷子的外观看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筷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性符号从它的外观就可见一斑。首先,首方足圆便是筷子最普遍的造型。而圆和方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造型,筷子这种方圆兼并的外观无疑是中国人这种传统造型观念和审美趣味的绝佳体现,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的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交相呼应。

其次,从筷子的外型所呈现出来的直、齐的特点来看,筷子不仅具有科学性,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众所周知,筷子一定要直,不然就难以夹取食物。而这种直也符合中华民族宁折不屈的精神内涵。因此,帝王常常用贵重的筷子作为赏赐嘉奖臣子。古书上就有唐玄宗赐箸的故事,所赐之物,非赐汝金,盖赐卿之筯,表卿之直也。此外,筷子还蕴含着中国人崇尚协作、重视配合的特性。而筷子成双成对的形态就对此有所体现。我们知道,单只筷子的功用是有限的。然而一旦把两只筷子放在一起配合使用,它就成了人类手指的延伸,手能做到的几乎它都能做到。所以,学会如何协调两只筷子使其合作默契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从筷子的使用看中国传统文化

筷子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罗兰巴特尔在《符号帝国》中这样描述筷子: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他称筷子与刀叉相比,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因为筷子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谨慎的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的确,与西方人在餐桌上使用刀叉切割未完全熟透的肉食所表现出来的暴虐和张狂相比,东方人温文尔雅地使用筷子夹取熟食,确实要显得内敛和含蓄。由此也可以看出,筷子隐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和为贵的意蕴。

此外,蔡元培先生曾对筷子和刀叉做过如下评述:中国远古时代也曾使用过刀叉进食,不过我们民族是一个酷爱和平的礼仪之邦,总觉得刀叉是战争武器,进食时用它未免太不雅观,所以早在商周时代就改用箸,世代相传至今,中国人皆以用筷子为荣。中国古代对礼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对于筷子的使用也存在诸多规范和禁忌。如不能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餐桌上,这是不吉利的;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食物中,因为只有在供奉死者时才会那样做;此外,做客时,只有主人先动筷,客人才能动筷;用餐时,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挑也是不礼貌的这诸多的礼仪禁忌正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礼的体现。

本文来自作者[秋翠]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7%AD%B7%E5%AD%90%E5%92%8C%E5%88%80%E5%8F%89%E6%8A%98%E5%B0%84%E5%87%BA%E4%BB%80%E4%B9%88%E6%96%87%E5%8C%96%EF%BC%9F.html

(9)

文章推荐

  • 油烟净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油烟净成分:去离子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碱、柠檬酸、烷基糖苷、生物酶制剂、生理盐、食用香精有效成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酶制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发生电离,是以羟基(一OH)或醚键(R—O—R′)为亲水基的两亲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分子,由于羟基和醚键

    2025年09月10日
    15
  • 黑道霸主亡命天涯(全)txt全集

    黑道霸主亡命天涯(全)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九章谢孬提前了冯卉的死期1民权路派出所的干警昨夜在辖区路段治安巡逻的时候恰巧遇见了一起打架斗殴事件。三、四个混混在殴打两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看那架势要不是警察去的正是时候怕是要把那两个少年给打残了,赶的不巧。于是

    2025年09月18日
    10
  • 欧蕙和苏秘谁更好一些

    欧蕙好。欧蕙是韩国的高端护肤品牌,其产品以天然植物萃取为主要成分,注重保湿和抗衰老效果。苏秘是韩国的一个中高端护肤品牌,其产品以天然植物发酵为主要成分,注重保湿和修复效果。欧蕙的护肤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面霜、精华液、面膜等,其产品价格在100到600左右,价格适中,品质卓越,适合对护肤要求较高的人群。

    2025年09月24日
    13
  • 《昆虫记》中的菜豆象是什么?

    菜豆象是被中国列为对外检疫一种危害性害虫,主要借助被侵染的豆类通过贸易,引种和运输工具等进行传播。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被携带。菜豆象是多种菜豆和其他豆类的重要害虫,幼虫在豆粒内蛀食,对储藏的食用豆类造成严重危害。菜豆象幼虫的l龄幼虫体长约0.8mm,宽约0.3mm。中胸及后胸最宽,向腹部渐细。头的

    2025年09月27日
    12
  • 玉兰油真假

    应该是假的或过期的又二次包装,我就是做护肤品的,玉兰油多效修护系列我们拿货也不会那么便宜,港产的拿货也要3---4折左右,淘宝网上这么卖,不是要赔钱了?正规的哪会不能退货呢?不过护肤品属于特殊商品,即使在大商场也是不退货的,去专柜我想你要碰壁了,你不在她那里买东西,她可能不会很热情哦,也问不出什么?

    2025年10月08日
    10
  • 医院安全生产会议纪要

    医院安全生产会议纪要范本 在医院进行安全生产时需要写会议纪要,书写会议纪要时需要注意相关的格式,那么会议纪要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医院安全生产会议纪要范本,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医院安全生产会议纪要范本一 时间:2013年6月13日

    2025年10月09日
    9
  • 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是什么?_2

    奥楚蔑洛夫“变色”是为了曲意逢迎,向上级献媚,讨好上级。《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色:一变:从严查狗的背景,帮助赫留金(正义立场)到给狗披大衣,骂商人(反面立场)?因为听说是席加洛夫将军的狗。二变:反面立场——正面立场,巡警说狗不是将军的。三变:正面立场——反面立场,巡警又说这狗说不定是将军的

    2025年10月11日
    9
  • 动物世界里子女会和父母交配吗_1

    子女和父母交配对于动物来说真心不算什么....别说同物种,就算其他物种都有可能..在人类社会中,因为道德的约束,**事件是绝对不能够被其他同类接受的,而在动物世界中,这种限制似乎并不存在,甚至为了保证种群的稳定遗传性,以及繁衍后代的基本需要,与自己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发生关系似乎在很多动物之间都非常普

    2025年10月11日
    8
  • 杭州泰合财务管理公司怎么样

    杭州泰合财务管理公司很正规。杭州泰合财务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04月18日,注册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华元天鹅堡5057室。经营范围包括一般项目:财务咨询;税务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商标代理;计算机系统服务;电子产品销售;日用百货销售

    2025年10月11日
    8
  • 有意义的历史小故事

    1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

    2025年10月11日
    8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秋翠
    秋翠 2025年10月04日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秋翠”!

  • 秋翠
    秋翠 2025年10月04日

    希望本篇文章《筷子和刀叉折射出什么文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 秋翠
    秋翠 2025年10月04日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秋翠
    秋翠 2025年10月04日

    本文概览: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

    联系我们

    邮件:木木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