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
它的核心思想是对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颠倒”,强调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其实现在仍然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1经过长时间的深入思考,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假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同的“理”对于不同的经验材料的加工整理的规则是相同的,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由此就得到了证明。
从“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的思维方式,向“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哥白尼式变革”原理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向形而上学许诺了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因为根据思维方式的这一变革,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一门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并更进一步,对于那些自然界,即经验对象的总和提供先天基础的法则,可以给他们配以满意的证明,而这两种情况按照至今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可能的”。
其实就是,思维从现象向本质(自在之物)转变。说白了就是思维的目的为自己的预想而发展。但是康德不相信人可以认识本质(自在之物)。连恩格斯都感叹:人的大脑是有限的,感官是有限的,思维速度是有限的,年龄是有限的,所以无法深入事物的本质。结果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恩格斯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这里,恩格斯已经接近了本质,但是他被唯物论欺骗了。过程就是运动,有了运动才有过程。他不能理解了。
所以秦月老师在她的《新自然辩证法》里指出:恩格斯已经握住了真理,结果又放弃了。就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走向了死亡 。她强调:在认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本质决定论”,你的认知程度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本文来自作者[以晴]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7%AE%80%E8%BF%B0%E5%BA%B7%E5%BE%B7%E7%9A%84%E5%93%A5%E7%99%BD%E5%B0%BC%E9%9D%A9%E5%91%BD.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以晴”!
希望本篇文章《简述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它的核心思想是对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的“颠倒”,强调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