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说明: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设想: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了解**《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我的祖国》的活动中,能随乐歌唱,体验歌曲的情感并了解作词家乔羽、谱曲家刘炽、歌唱家郭兰英的生平事迹。
2、让学生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并通过演唱来表现热爱祖国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能在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与创作背景的了解中,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认真听赏歌曲《我的祖国》,能哼唱其主旋律,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听赏、演唱活动中,体验作品蕴含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在听赏、演唱音乐作品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体验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4、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演唱。
五、教学难点:分辨作品的乐段及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主题的。
六、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视、听、辨、唱结合
七、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视听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介绍相关知识。
多媒体播放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以及**《上甘岭》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这首歌是**《上甘岭》的插曲,作于50年代,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抒情歌曲。
《我的祖国》采用抒情和歌颂相结合的笔调,富于创造性,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歌曲前一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独唱,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仿佛让人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旖泥景色。后一部分是女高音领唱的混声合唱,与前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澎湃,气势磅礴,具有副歌的性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演唱,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传。
二、听赏歌曲。
1、导入新课。
师:在您的印象中,祖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谈祖国留给自己的印象。多媒体轻声播放网上下载的郭兰英演唱的《我的祖国》音乐。)
师:有一位歌唱家,用自己平实的语言、甜美的歌声描绘祖国,就像在唱自己的妈妈一样。她就是著名的歌唱家郭兰英老师,请听她演唱的**《上甘岭》中的插曲《我的祖国》。
聆听《我的祖国》。让学生听赏歌曲,谈谈听后的感受并随乐跟唱,进一步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
师: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学生自由发言,多媒体配乐)
2、介绍歌曲相关知识。
3、(1)首唱者郭兰英。
师:歌唱家郭兰英1930年出生在山西平遥的一个叫“香乐”的小村子里。她的嗓音甜美,吐字清晰。郭兰英表演基本功扎实,唱腔优美,动作洗练,戏路很宽。曾在新歌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白毛女》、《窦娥冤》中担任主角,为新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还演唱了《南泥湾》、《翻身道情》等大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的歌曲。
多媒体播放歌曲创作的背景--**《上甘岭》剧情介绍。
4、跟唱《我的祖国》。老师播放《我的祖国》音乐。完整感受作品
(1)师:下面我们就看着歌谱把这首歌曲完整的听一遍,听的同时同学们要思考两个问题:
歌曲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提示学生从歌词的角度思考)
歌曲分几个乐段?(提示学生从音乐角度听辨)
(2)课件放录音,学生看着歌谱完整的倾听。
(3)提问第一个问题,学生回答:
一是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是对祖国的赞美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4)提问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A B两个的乐段
教师课件演示A B两个乐段的起始顺序。
5、学生跟唱《我的祖国》,再次感受歌曲的意境与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歌曲,能从歌曲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他们体会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能够有今天的安定、美好的生活,是靠千千万万的英雄先烈付出鲜血甚至生命得来的。
6、教师弹奏A乐段,学生演唱体会。
(1)聆听B乐段思考问题:和A乐段相比音乐的情绪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充满**的、气势磅礴的……
(2)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及时肯定正确的方面,对错误的也不要否定而要及时的予以鼓励,让学生再听再想。
(3)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乐段对比
三、了解作词家乔羽:多媒体播放作词家乔羽及其生平、代表作。
师小结:乔羽,待人敬而不疏,近而不谑。浓厚的乡音铿锵有致,言词幽默有趣,加上他言语间的手势动感明快,第一眼就给人留下神采奕奕,精神矍铄的印象。
乔羽创作的歌词表达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之作。
四、了解谱曲家刘炽。
多媒体播放曲作者事迹及其代表作品
五、拓展延伸: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美好景象,模仿歌曲进行创作。
六、小结:歌曲让我们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促进、增强和提高我们的爱国意识、情感和精神。
《我的祖国》教学反思
柳承娜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从《我的祖国》中感受祖国的壮丽与美好;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上甘岭》的创作背景,来体验这种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虽然这是一首欣赏歌曲,但我希望通过这首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的祖国》采用抒情和歌颂相结合的笔调,富于创造性,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歌曲前一部分是以抒情为主的女高音独唱,波涌而来的思乡之情洋溢在甜美的歌声中,仿佛让人看到祖国江河帆影漂移,田野稻浪飘香的旖泥景色。后一部分是女高音领唱的混声合唱,与前一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唱出了“这是美丽的祖国”的主题,**澎湃,气势磅礴,具有副歌的性质。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出色的演唱,增添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使它在全国广为流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视听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体验了生动的祖国印象。并且学会了演唱歌曲,能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还能对歌曲进行再创作,教学效果良好。
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阅读鉴赏?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我比窦娥还冤?,是时下流行很广的一句话,人们记住窦娥,主要是因了一个?冤?字,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那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是解读这篇课文的关键因此,我用问题导读这个方法进行了教学,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明白如话的说白、凝练而富有节奏的唱词,理解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人性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品味精彩唱段,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剧作背景、把握戏剧情节,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对?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社会的批判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感受窦娥形象,体会窦娥悲愤至极的情感、为善被戮的悲剧命运以及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怎样看待?三桩誓愿?实现这一超现实情节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诵读法、讨论法并辅以多媒体电教手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同学们都知道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中国古代有一位剧作家享有?中国的莎士比亚?的美誉,他就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论时间,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三个世纪;论才华与成就,他绝不低于莎士比亚如果我们早宣传,他的知名度很可能超过莎士比亚,让人们称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关汉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预习检测(课件显示)
1、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xiē chǎn w? zh? h?ng cuān jiǎn
楔子 刬的 桃杌 盗跖 哥哥行 喝撺厢 瀽浆水饭
2、检查对关汉卿代表作及元杂剧知识的了解
三、问题导读(课件显示四个问题)
问题一:为什么说窦娥冤,她冤在哪里?
引导学生完成对整体戏剧情节的基本把握
问题二:身陷冤情的窦娥有什么表现?
1、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第二折中隔尾牧羊关中有关内容进行勾画、朗读
明确:坚信自己清白的窦娥情愿和张驴儿去见官,让官府为她洗冤可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太守桃杌是个将告状的看成?衣食父母?的主儿,他收受了张驴儿贿赂便偏信张驴儿一面之词毒打窦娥(板书:桃杌贪婪 凶残 昏庸)
2、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本第二折中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黄钟尾三个唱段,体味窦娥蒙冤被打的怨恨、愤怒、坚强和最初的反抗
3、桃杌毒打不成又生计要打窦娥的婆婆,窦娥?忙云: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一个?忙?字,更见窦娥善良
4、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折戏,再找出几处体现窦娥善良的情节
明确:为不让婆婆受罪,主动承担罪名的情节和赴刑场时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的.细节以及快活三、鲍老儿等唱段,都表现出窦娥善良、孝顺的美德(板书:至善)
作者一再写窦娥善良,越是写她善良,就越能激发读者对她的同情和对桃杌、张驴儿的痛恨善良与命运形成对比,更见其?冤?
5、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第三折戏中最能表现窦娥无奈和反抗的唱段滚绣球
(板书:反抗)
(1)一生试读,学生评价,该生再读
(2)教师范读(读出主人公的情感)
(3)研讨问题,指导朗读(课件显示)
①哪一句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②哪一句最能表现窦娥的反抗精神?
③本唱段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件显示)
①?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揭示出好人遭殃坏人横行的社会不公平,这是窦娥用生命换来的认识,流淌着包括自己在内的善良不幸者的悲痛,汹涌着对作恶多端却不遭报应之徒的无比愤怒,读时要用一慢一快,一低一高,一泣一喊的声调,流泻出窦娥一怨一恨的情感激流(学生朗读体味)
②?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善良的窦娥虽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决不屈从上天的安排,她指天骂地、痛斥是非不分的天地,她不屈的反抗精神在闪光
这是窦娥在生命的尽头用尽全力吼出的一句,多么悲恨,多么无奈,又多么痛快淋漓(学生朗读体味)
③表达了主人公悲极、愤极、怨极、怒极、无奈之极的思想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唱段)
问题三:窦娥希望用什么来表明冤情?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正确理解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的复仇心理、报复思想,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实现
明确:此问题涉及文学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窦娥的三桩誓愿从实用的角度讲的确不应当可审美价值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当现实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被作品感动,读者就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达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目的这种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寄托的是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窦娥的?为夫守节?、?修来生?、发誓明冤等封建思想
明确: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窦娥难免会蒙上封建社会的灰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关汉卿也提不出根本的解决办法
问题四:是什么造成了窦娥的冤情?
1、讨论:窦娥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刚刚度过20个苦难的春秋,生命的大树就被拦腰斩断;如花的年龄,但生命之花却被无情折落,是什么造成了她的悲剧?是谁让善良流泪?是谁让高尚流血?(板书:血 泪)
(1)浅层次认识:凶手是贪婪、昏庸、凶残的太守桃杌,是他的贪财、毒打让窦娥蒙冤被斩;是无耻、狡猾、狠毒的地痞流氓张驴儿,是他纠缠、逼迫、陷害、诬告窦娥(板书:张驴儿无耻 狡猾 狠毒)
(2)认识误区:窦娥善良高尚的品行把她推向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错在善良;窦娥如果不反抗,顺从张驴儿,就不会如此悲惨,错在反抗(组织学生讨论,澄清错误认识)
(3)深层次认识:作品中的理想结局正说明在当时社会中可能有一两个张驴儿(地痞流氓)被正法,但更多的张驴儿却逍遥法外,可能有一两个桃杌(贪官污吏)被惩罚,但更多的桃杌却升官发财?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那个无赖逞凶,官吏枉法的黑暗社会,是那个弱小百姓血泪横流的非人社会这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完成板书:社会?悲?剧)
四、教师小结:
我们不能不佩服关汉卿,是他塑造了不朽的文学形象窦娥,一个至刚、至善、至美的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是他让人们在虚幻的世界中看到了黑暗社会的一线光明,这就是《窦娥冤》恒久的艺术魅力
课件显示:
弱女窦娥,封建社会里的真实女性;
三桩誓愿,黑暗社会中的一线光明
五、结束语
师生许下共同心愿:让正义的阳光普照,祝好人一生平安
六、板书设计
窦 娥 冤
关汉卿
《 窦娥冤》教学反思
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实施对语文老师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还要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当教研的先锋,边教学,边研究我和沂南一中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不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否定或反叛,而是对传统理念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因而,我在设计《窦娥冤》这节课时,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课堂中,我多次采用了诵读教学,指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和文字的张力;词语教学也是立足文本,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长处;板书精练概括,富有新意在这个基础上,我认真吸收了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教学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轻松攻克教学重点、难点,并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与探究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我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 提供平台,吃透文本
我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立足文本,通过问题导读和自我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创设机会,提供平台,让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中来,吃透文本,很好地把握课文内容
二、 声情并茂,创设氛围
我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味正而情浓的所谓味正,即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文学味;所谓情浓,即语文课要声情并茂、情思飞扬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了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利用了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等来感染学生
三、 适时引导,拓展提升
在学生对三桩誓愿的认识以及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发生分歧时,适时给予引导,并灵活处理了浪漫主义手法这个教学目标一堂课,学生并没有在活跃的氛围中冲昏头脑,而是学到了扎扎实实的语文知识
整堂课,我感到整体设计比较流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但是这堂课遗憾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没有及时的予以肯定,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粉笔字不够工整,同时在多媒体教学方面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忠实执行者,我会以更大的热情和勤奋使自己不断的走向成熟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奉献,我会用的青春和热情,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去求索。
篇一: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是语文版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
在上课前,我做了一下预想,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通过切身感受能感受到什么,能感悟到本课的艺术特色吗,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我把能出现的问题都尽可能地考虑之后,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表演课本剧(二)出示学习目标(三)鉴赏曲词《滚绣球》(四)鉴赏?三桩誓愿?。在每个过程中总结归纳窦娥这个人物形象和关汉卿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学生思考了片刻之后开始发言。有的谈对窦娥这一形象的认识,有的谈曲词中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方法,有的学生直接提出问题?《滚绣球》表现了怎样的艺术特色?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证明学生鉴赏这支曲词的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在鉴赏?三桩誓愿?中,学生的发言各抒己见,从这一点入手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艺术手法,作品的主题等。照常理,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就适可而止,但是,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学生在掌握了应知应会的内容基础上,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多角度、深层次鉴赏。所以,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一探一思索,一拨一启迪,一通一发现,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窦娥一会儿指天斥地,一会儿感天动地,这不是矛盾吗?有的问,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百姓不受苦吗,怎么能说她是善良的呢?有的学生竟然提出,假如窦娥嫁给张驴儿不就没有这出悲剧了吗?学生提出了问题,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我在这期间采用鼓励的方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的思想火花绽放出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示学生最精彩的一面。
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从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从学生行为和师生互动方面,整体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我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创设情境,设置张扬学生个性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老师做到了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让学生在切身体验时,有获得成功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声中更加坚定自信心,并且结合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引申到课下继续研讨,调动了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发展能力。如果我在课堂上,我调动学生的时候再放开一些,完全相信学生,课堂效果会更好。
篇二: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必修四的第一单元,主要学习中外戏剧,对于第一课的《窦娥冤》,学生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本,所以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让他们扮演也比较积极。
这一课的学习比较轻松,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他们对其中的人物也充满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特别是提到里面的人物赛卢医时,学生们总是咬牙切齿,因为我们都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可是里面的人物却?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前不久的?疫苗事件?,现在的一小部分昧着良心赚钱的医生,他们触犯了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所以在这里时,我加强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要让他们未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害虫。
在讲到张驴儿父子时,学生恨之入骨,我也是,我们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无赖,这样的流氓,这样的生物。他在害死自己老爹的时候竟然没有半滴眼泪,而是想着让窦娥做他的妻子,这样的'人不知道留在这个社会有何作用。
唉!蔡婆婆也太软弱了,一提到她,学生们就不断的叹气,并且口里不断的说着?这个世界竟然会有这样的人,若是我,一定会宁死不屈的?。
在这一篇文中,学生多了一些对窦娥的同情,感叹她的不幸遭遇,他们也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们也知道了要想国家强大,必须要惩恶扬善,宣扬正义,绝不做国家的害虫。
这一课的效果不错,学生从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知道了道德的重要性!
篇三:高二第1课《窦娥冤》教学反思对这样一篇篇幅长,教学点比较多的文章,我总觉得不怎么好把握,我首先的设想就是按部就班地按传统步骤进行教学,即先介绍相关元杂剧的知识,再引导学生概述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总结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可我觉得这样上会把文本割裂开来了,好像屠宰一样,把文章一块块切下来让学生进行理性的技术性的分析,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鉴赏力还是不会得到提高。
找一个怎样的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整体的感受与分析?我在上课前突然来了灵感:《窦娥冤》不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吗?这篇文章之所以有这样恒久的魅力,不就是在于她悲剧产生的震撼力吗?所以我决定抓住一?悲?字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来感受文本,鉴赏文本。(当然在抛出问题前,我引导学生了解了?悲剧?的内涵。)果不其然,当我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进入了深层的阅读,有些学生在课本上圈圈点点,有些学生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阅读感悟。我知道,学生与文本有了充分的对话。而紧接着学生之间的对话也让我欣喜不已,当然,有部分学生的语言还很稚嫩,但都来自于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但有些同学的发言真让我击节赞赏。
文中窦娥三岁亡母,七岁离父,十七嫁人,十九亡夫。她的一生可谓是与幸福无缘,但她丝毫也不怨天尤人,她积极乐观,她在第一折中唱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本来像她这样的女子应该要活得更平安,可她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流氓无赖,她与婆婆的冲突由此产生。而张驴儿错把自己的父亲药死,又将矛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张驴儿想借此来胁迫窦娥,可刚强的窦娥却选择了?公了?这一形式。本来以为到了官府一切都能得以澄清,可黑暗的官府无疑让苦命的窦娥雪上加霜,最终落得冤死狱中。主人公窦娥的性格与黑暗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被杀了,而昏庸无能的官吏与无赖的凶手却逍遥法外,这是让人悲叹的原因之一。而文章最大的悲哀之处却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却已无法挽回悲剧的结局。当窦天章能够为女儿谋求幸福,能够为女儿伸张正义时,可能见到的只是窦娥的冤魂。?
古代女子以贞洁敬孝为德,善良温顺为美。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极有价值的东西,而文本中,主角窦娥便是这类女子的典型代表。她年轻守寡,恪守贞洁,敬仰婆婆,在被张驴儿逼婚后,态度坚决,不肯相从。在公堂上,为了婆婆不受罪,她含冤招供,然后血洒断头台。本文写了一个具有许多优秀品德的女子,一步步被黑暗腐朽的社会所吞没却呼告无门,无能为力。我觉得这就是本文最大最具震撼人心效果的地方。
他认为,就是窦天章为还债而卖掉年幼的窦娥,蔡婆婆为报救命之恩而?卖掉?想保持贞洁的窦娥,官府因为昏庸腐朽而?卖掉?想求公正的窦娥,让窦娥最终含冤而死。
就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不仅把握了人物形象,还很好地抓住戏剧的矛盾冲突,很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其中还有一位同学分析?悲?时谈到了窦娥的?三桩誓愿?的不可实现性来谈,而在点评中我顺势与学生探讨了作者之所以这样构思的原因,谈到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及其作用。教学目标就在这样一个切入点的引领下一个一个得以突破。
上完这堂课,我很有成就感,真的!
本文来自作者[佐恋]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7%BF%BB%E8%BA%AB%E9%81%93%E6%83%85%E9%9F%B3%E4%B9%90%E6%95%99%E5%AD%A6%E5%8F%8D%E6%80%9D.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佐恋”!
希望本篇文章《翻身道情音乐教学反思》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说明: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教学设想: “爱祖国”是小学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