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元奖金
“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被迫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
住院期间,他的好友杨振宁来探望时,曾问他:“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给的奖金是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
这点奖金,现在看来,的确是可怜兮兮,不值一提。但重要的是,获奖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而是“志存高远”。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为此作出了鲜明注脚。
2、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
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抱着“科技救国”的信念,刻苦求学,走出了一条辉煌的成功之路。
3、几双尼龙袜子和一脑袋知识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4、“不作为”的父亲
女儿邓志典还不到十五岁时,就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一个女孩,独自离开家,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地方,做父母的有多少放心不下。邓志典到内蒙古后,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厂当工人,一干就是四年。
期间,一次核试验完成之后,邓稼先放弃了回北京休息的机会,坐了几天几夜火车,又步行二十几里去看望女儿。他给志典带去了几听肉罐头,那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来的营养品,看着女儿狼吞虎咽的吃相,他心里泛起了一丝苦涩。
以邓稼先的“国宝”身份,可以有很多办法把女儿接回来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女儿是研究所中最后一个按政策回到北京的。回城后,志典在一家皮件厂当了一名普通的制作工人。
5、牢记父亲嘱托科学报国
邓稼先自幼在父亲的引导下,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用切身行动诠释了“忠孝”的内涵。
北京陷落后,日军逼着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还在念书的邓稼先气不过,撕碎了旗子,扔到地上还踩了一脚。这件事被校长知道后,虽然被搪塞过去,但是邓稼先不能在北京继续待下去了,家里安排他远赴昆明继续求学。
临行前,父亲交代他:“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被他牢牢记在脑海里,也成为他一生的追求。此后,邓稼先求学于西南联大的物理系。
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留学美国,夜以继日地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便读满了学分,获得博士学位时他才26岁,被称为“娃娃博士”。获得学位刚9天,他毫不犹豫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国外优厚的条件,立刻启程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投入到建设中去。
参考资料:
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扩展资料: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相关的繁重数学计算。
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
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人民网-“两弹元勋”――邓稼先
本文来自作者[傲柏]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9%82%93%E7%A8%BC%E5%85%88%E7%9A%84%E5%B0%8F%E6%95%85%E4%BA%8B.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傲柏”!
希望本篇文章《邓稼先的小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十元奖金“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