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
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追忆、留恋、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
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扩展资料:
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
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
作者对小青虫活着的表示敬意,死了的表示祭奠。作者对小青虫的描写也进一步衬托了枣树的成熟、执着和刚强。表现了作者寄希望于广大的如小青虫一样的青年,更快地成长起来,同枣树一样进行更有力的战斗。
作者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了枣树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抗恶势力的韧性战斗精神,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对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同情,以及对追求光明的奋斗者的热诚赞颂。
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触及时事,借景抒怀,托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作者还采用环境烘托、正反形象对比等多种手法,着力塑造枣树的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
扩展资料:
象征手法
此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以枣树和天空的尖锐对立和斗争为轴心,精心构筑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强烈时代特点的意象世界,作者以坚韧顽强的枣树为一方,写了小粉红花的柔弱而有美好的梦幻,写小青虫追求光明而又有些莽撞,写夜游鸟令恶势力丧胆的叫声。
以天空为一方,写了星垦,月亮、繁霜,象征了恶势力及其帮凶。敌我双方的象征物互相对立而又和谐统一,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及其政治斗争形势,从而唤起了想象和联想。这种用象征手法构筑完整意境的方法,是此文一突出特点。?
拟人手法
与象征相辅相成的是拟人手法。作者既准确地写出客观事物的本来特征,又将它们人格化,把自在的无为的特征,动态写成有意识的所能所为。
如描写天空和枣树的特征及对抗,是物与人的双重融合,这样写,既有生动的形象性、画面感,又有很强的意识性、生命感,物人合一,形神兼备,栩枫如生,为沟通象征内客架起了桥梁。
警策融合
此文巧妙的将浓郁的诗情与警精的哲理,曲折的笔致和绘画的美融合在一起,使千余字的篇幅容纳了极其丰厚的生活感受和极其深湛的现实思考,含蓄深沉,警策幽深。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秋夜本文来自作者[茅凌薇]投稿,不代表木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mx3.cn/ef/%E9%B2%81%E8%BF%85%E6%95%A3%E6%96%87%E6%9C%9D%E8%8A%B1%E5%A4%95%E6%8B%BE%E7%9A%84%E4%B8%BB%E6%97%A8%E6%98%AF%E4%BB%80%E4%B9%88%EF%BC%9F.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木木号的签约作者“茅凌薇”!
希望本篇文章《鲁迅散文朝花夕拾的主旨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木木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有趣的少年生活的追忆、留恋、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